东北网哈尔滨7月20日电 题:亲民助民解民忧 黑龙江省上半年“10项利民行动”扎实推进
去年9月,省委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从切实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做出了开展“10项利民行动”的部署。
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展10项利民行动、办好33件实事就像出征的号角响彻龙江大地,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立即出台措施、付诸行动,展开了一幅亲民、助民、利民的战斗画卷。
一项项行动,一件件实事,犹如春风缕缕,温暖着百姓的心窝。亲民助民利民事件件有回音
促进再就业行动:今年1——6月,全省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7.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49万人,其中,“4050”人员6.1万人。累计为10863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1.96亿元。
助学行动:目前省级助学金已增加到3873万元,用于资助6.8万名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生活补贴。13个市(地)投入和捐赠4753万元,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0多万人。
帮困行动:截至6月底,已解决516个村屯饮水困难问题。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标准由40元提高到60元。上半年争取国家下拨4600万元、省里配套500万元的地方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已全部下拨灾区。
解难行动:农业信息网现已覆盖50%的乡村。在5个县(市)开展了以大病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有107.2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今年1——6月,全省拆除改造危棚区140万平方米,占年计划的70%。学校危房改造行动: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于6月初将1.33亿元危改补助资金全部下达各市县,其中垫付2004年中央专项资金5000万元。
助残行动:1——6月,组派“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省医疗队11批,同时依托定点医院共完成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4700例。配发残疾人用品用具6000件。向国家争取4500万元康复扶贫贷款并已投入使用,安排扶贫项目45个。
治乱行动:共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116个,涉及金额139万元,有3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查处涉药违法案件3323起,查结2955起。共查处公路“三乱”案件47件,处理42人,清理取消公路收费站8个。
方便群众行动:在牡丹江、黑河两市公安机关开展110、122、119“三台合一”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改进和加强了全省110报警服务台硬件建设。全省有12个市(地)120急救中心建设工作已开工建设。
农民减负行动:全部免征农业税28.2亿元,已全部落实到位。省财政厅已将18.52亿元粮食直补资金下拨各地,已发放到农民手中的粮食直补资金达18.29亿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98.7%。乡镇机关行政编制精简15%%的工作已完成,减少人员5006名。
倾听群众心声行动:省直“行风热线”节目已播出14期,18个部门主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共受理群众的咨询和投诉632件,办结502件。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8437件、来访6868人次,立案交办信访案件结案率为93.4%。把利民行动当作第一领导责任
一诺千金,言出必践。
自去年10月省直有关部门在对如何开展10项利民行动、办好33件实事向全省人民进行承诺的基础上,今年初,省直各牵头单位将新的一年所承担的任务和目标又进行了分解,并与成员单位和市(地)进行了有效对接,进一步落实了具体的任务目标。
13个市(地)把开展“10项利民行动”作为第一政治任务、第一民心工程、第一领导职责,周密部署、强力推进。
哈尔滨市把开展利民行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实行现场办公,面对面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100多个,为群众直接办实事200多件。七台河市把落实“10项利民行动”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对开展“10项利民行动”提出了需要细化落实的40个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部门、领导责任制。黑河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组织推进,年初召开的第一个党政干部大会,就是全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动员大会。真正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省直各牵头单位主动与成员单位进行沟通,主动与市(地)县进行对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进工作落实。
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部门密切配合,在中小学学校危房改造行动中,落实资金9.45亿元,预计今年7月底前可完成D级危房改造任务20.6万平方米。
各市(地)组织责任部门分别与省直对口单位和各县区进行对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兴安岭地区多方配合,全力救助弱势群体,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挨饿,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失学,全区农村普遍实行低保,年人均不足800元的补到800元,对农村就学的贫困生每月补助150元。鹤岗萝北县为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从今年起,采取县投入、村匹配、单位扶“三结合”的办法,建立了“农村事业专项发展基金”,目前已首批投入87万元,用于部分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关注民意的舆论氛围
去年10月10日,省内主要媒体将10项利民行动、33件实事的工作任务目标予以公布,请全社会进行监督。今年初,又在《黑龙江日报》发表了题为《为百姓献真情、让群众得实惠》的文章,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地)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监督作用,有力地推动了“10项利民行动”的健康发展。省劳动保障部门与省电视台联合主办了《就业连心桥》专题栏目、与《黑龙江日报》联合开办了《就业与社会保障》专版,加大了再就业政策宣传和培训、就业信息发布的力度。佳木斯市在“行风热线”中推出走进直播间、走出直播间、重返直播间三个板块,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各市(地)还通过新闻媒体,一方面大力宣传“10项利民行动”中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对工作起色不大,群众有意见的单位和事件进行曝光。仅哈尔滨市就通过媒体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件曝光了140件。在走进基层、发现问题中抓落实
群众需要就是第一信号。
各部门、各市(地)组织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落实。
省纪检部门组成专项检查组,累计取消教育乱收费项目159项,降低收费标准143项,可减轻中小学生负担4400万元。
齐齐哈尔市组织有关部门就如何搞好抗灾自救工作深入讷河市、富裕县和甘南县调研,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号召全市开展向灾区献爱心捐赠活动。鸡西市联合教育、财政和计划等部门,分两期对全市中小学危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出台了《鸡西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提出5年内投入1.72亿元,改造中小学228所,彻底解决全市中小学D级以上危房。伊春市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考察论证和试点,实现了农业信息村村通,目前全市有356个行政村,每天通过互联网、无线寻呼网、电话网“三网互动”的方式,可接到相关信息200多条。探索建立实在管用的长效机制
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各地、各部门积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使“10项利民行动”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序运转。
省国税局、地税局对捐资助学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之中。省信访办实行了责任追究制度,要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部署,亲自落实包案领导,限期结案。省“一帮一”工作办公室,实行了顺向部署、逆向检查制度,跟踪督办、目标管理制度,政策扶持、贷款保障制度等。
牡丹江市各部门把“10项利民行动”纳入本系统、本行业一级目标管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三个一”机制,并对活动的开展,实行全程监督。双鸭山市建立了周总结、月汇报制度,市直各部门、各县区组建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工作班子和工作网络,将利民行动目标任务分解细化,纳入各级领导的考核范畴,层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
省直和各市(地)在开展“10项利民行动”中,注重发现、挖掘和选树先进典型,带动了面上工作落实。
省总工会总结推广了全省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哈尔滨市总结了南岗区深入开展全就业、全就学、全救助的“三全”活动的经验,切实把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摆上位,还总结了市残联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提高,着力提高残疾人整体素质的基本经验。七台河市在总结开展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实施了“以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扶持贫困职工脱贫致富”为内容的“双扶工程”。大庆市为城市特困群体建设了720户廉租楼房,现已有137户低保对象和45户企业特困职工家庭入住。
入夏的龙江大地天蓝水碧,草木葳蕤。在这个孕育累累秋实的季节里,各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谋民利,聚精会神抓发展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正在丰饶的大地上汇集、凝结、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