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7月28日电 狗尾巴花、刺马果遍地都是,稗草、芦苇一米多高。谁能想到,记者脚下站着的是阿城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7月21日,记者在这个科技园区采访时,附近的村民对自己上好的庄稼田被荒成草甸子都很气愤。
荒草萋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
从阿城市区北走6公里,是阿城市料甸满族乡西华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就坐落在西华村四组的村头。
西华村四组30多位村民随记者走进了科技园区中间的一块据称种树苗的农田。这块地里的野草很高,一位村民走进去,野草高过了他的胸部。“这是稗子,这是刺马果……”另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这些野草的名字。记者在草丛里找了好一阵子,结果一棵树苗也没有找到。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在挨着这片荒地的一侧才见到了一垄一垄的红叶树苗。从地头向东走,挨着一条南北走向的乡村道,有20垄树苗中竟然没有野草。村民们说,这是故意放道边让外人看的。跨过南北道,向东是柳树苗,地里杂生着许多荒草。再向东有47垄地是荒着的,一棵树苗也没有。
从野草地向北,种着很多茄子、辣椒等蔬菜,有五个妇女正在收拾地里的树条。记者看到,这些地的垄沟里也长满了野草。这片地的南边是一大块豆地,有几位妇女在给豆地锄草。再往南去,记者看到豆地里的荒草更多了。
记者围着这片科技园区转了一圈,除了有三栋红顶的小房引人注目外,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位叫陈宝才的老人说,他今年78岁,是老板雇来看房子的。据老人说,有位姓李的技术员常来指导。另一位看园区房子的村民说:“这地里的草太荒了,要是农民自己家的地,怎么也不能这样。”
美好的前景成泡影
在西华村村民的眼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据西华村四组的村民介绍,今年3月20日,西华村党支部书记王刚到四组召集村民开会,王刚说这个科技园区主要种植高科技太空蔬菜,地里全扣大棚,到时候需要大量劳动力,村民把地租出去,收着租金不说,还能到园区学习种植高科技蔬菜的技术,同时又能到园区出劳务。王刚当时给村民描绘了一幅美景:如果每户有3个人到园区干活,一年劳务费收入就有一万来块。3年租期满了,村民用学到的技术种高科技蔬菜,整个西华村就真正奔上小康了。此后,西华村四组、五组80多户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承包期从2004年3月到2007年3月,每亩耕地每年租金160元。
开始,村民们得知,一位养牛大户承包了其中一块地种草。村民们不干了,地里种了草三年后就没法种庄稼了,再说好好的一块肥地种草太可惜了。后来这位养牛大户改种喂牛的青藏玉米,村民们勉强接受了。接下来的事情村民们就觉得更不可思议了,科技园区内一位承包户栽上了树,还有一些原本要栽树的地一直荒着,已经栽上树的地由于缺少管理,荒草疯长。农户们非常着急,要是这样下去,这地就祸害完了。还有一户承包户在科技园区种茄子、辣椒等蔬菜,但这些蔬菜与王刚说的太空蔬菜风马牛不相及。科技园区还种了不少大豆,但当初说的满地大棚一个没有见到,学种太空蔬菜也成了泡影。
农民们将惟一的希望寄托在给科技园出劳务上,但科技园区没有大棚,用工的寥寥无几。村民牟秀芹的儿子残疾,丈夫常年有病卧床,她家8.5亩旱田全被租用,没了营生的牟秀芹到园区干了3天就被辞退了。村民喻丽杰家被租用了13亩地,只剩几亩水田度日,家中有两个上高中的学生,她找到园区的人想干点活,但园区的管理员把她的锄头扔了,还骂她“不要脸”,喻丽杰气得哭着回了家。韩金城家老少四辈,老父亲已经80多岁,家里生活困难,57岁的韩金城顶着一头白发每天骑车去阿城区找零活干。曝素珍等十多个村民给科技园区干了十多天活,但园区承包老板不给开工资。村民们对出劳务奔小康失去了希望。
乡领导:村民们在胡闹
针对村民们反映的问题,记者几次与村党支部书记王刚联系,但王家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记者随后来到料甸满族乡政府,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孟令银坦率地说,当时与农民签的租赁合同就是他与阿城市农业开发办的人一起起草的。他认为现在西华村的村民与农业科技园区没有任何关系,双方签了租赁合同,现在反悔告状是在胡闹。
孟副乡长说,西华村的农业科技园区是村党支部书记王刚争取来的,是给村民造福。当时说有大棚现在没有了,也不能去逼着人家建大棚;去园区打工由园区管理人员说了算,村级和乡级领导也不能干预。记者问,当初村委会合同上写着用工要优先安排租地户,怎么就不能干预呢?孟副乡长认为,来科技园区搞开发的人都没有自带劳务人员,用的全是村民,但村民不好好干活,人家就给辞退了。记者问,按现在科技园区的种植项目,科技园区能否吸纳失去土地的村民去干活?孟副乡长认为这要看园区的具体情况,不能强求业主。
据孟副乡长介绍,村民们对农业科技园区的不满,是觉得土地的租金低了,但实际上开发办付给村民的租金当时在阿城是最高的。后来国家免了农业税,给农民的粮食补贴也给了村民,但村民还不满意。后来,孟副乡长也觉得农民有点吃亏,到阿城市农业开发办去争取,开发办每亩地年租金又给涨了100元,变成一亩地每年租金260元。原来一亩地3年的租金480元一次给清,现在租金涨了,开发办只好将3年的租期改成两年。现在每亩地还欠农民20元钱,开发办怕给了钱农民还不干。
开发办:科技园区管理有问题
阿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何会荒草连天,阿城市农业开发办主任赵伟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阿城市对科技园区投入不足,二是科技园区的田间管理不到位。
据赵主任介绍,阿城市农业开发办去年底接到哈市农委“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意见”。建设科技园区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以科技为支撑,用园区的示范和引导,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按哈市农委的要求,选择农业科技园区要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园区的面积不小于1000亩。根据要求,阿城市农业开发办选择了靠近市区的西华村。但在前期投入上,阿城市的资金没有到位。
记者在哈尔滨市农委“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意见”中看到,关于“园区土地征用”已经提出明确要求,由县(市)政府与农民签订租赁合同,租期为5年。租金由市县(市)两级财政负担,2004年两级财政的土地租赁投入是100万元,其中哈市财政50万元,余下的由阿城市财政解决。被租赁土地的农民优先到园里工作,并签订用工合同,确保转移出来的农民增加收入。
据赵主任讲,阿城市农业开发办嫌与农民签租赁合同太麻烦,而是与西华村村委会直接签了合同,土地租期由5年变成了4年。后来西华村村委会与村民签合同时,土地租期由4年变成了3年。在用工问题上,阿城市农业开发办与西华村村委会的合同说是协调优先用工,与入园业主签订的合同却只字未提。在哈市财政50万元资金到位后,阿城市的50万资金却并没有到位。原来园区规划的“田成方,路成网,林成带,渠相通,花草香”成了纸上谈兵。赵主任认为这是田间管理没有跟上去,比普通农民的田间管理还差。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园区受到村民的质疑,是理所当然的了。
据阿城市农业开发办介绍,在开发办的“努力”下,先后有三户企业到园区内免费试种,一户给自己的牛种料草,一户种蔬菜,还有一户种太空大豆。种的蔬菜都是科研所的优良品种,树苗是一些园艺用树,很有开发前途。开发办认为这些种植项目有一定风险,所以第一年都没有收租金,但明年再种就要收费了。记者质疑目前这种状况是否能形成产业化链条,赵主任认为努力了就能达到。但西华村村民认为,满地长荒草,只能形成草绳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