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穆棱市承德村村民牵着“金牛”奔向富裕路
2004-07-30 17:15: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30日电 (记者 雷蕾) 穆棱市福录乡承德村52岁的村民王瑞才,身患股骨头坏死多年,一根拐杖常年离不了手。若不是亲眼所见,你绝不会相信,靠一头牛起家的他如今已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10余万元,流动资产20余万元,全村数得着的富裕户。
    

  追溯王瑞才的发家史,得从他养牛说起。联产承包开始那几年,他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归,几年下来温饱问题是解决了,但仅靠那几亩贫瘠的土地想奔小康实在是难上加难。1986年,村里分给他家饲养的母牛产下的牛犊换回了几百元的现金,这启发了他。自1987年开始,他就用这一头母牛开始了自繁自养的养牛致富之路。
  
  1993年以前,养牛并不是王瑞才的主业。那时,他的牛群虽然也发展到了10余头,可全是本地牛,由于多年的近亲交配,大多呈“头尖臀窄弓弓腰”形,经济效益也不很高。穆棱市畜牧局和乡畜牧综合服务站的同志到他家指导生产时,发现了这一问题,果断地为他选择了冻配改良的优质化发展之路。从此,他开始了“冻配改良,留母牛、淘汰公牛,滚雪球式”的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学习摸索,他将自己放、喂结合的方法同“朝阳舍、揉碎料、坐槽喂、短绳栓、防疫病、快出栏”的先进模式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他的牛场现存栏80余头,年出栏30余头,年利润5万余元。
  
  只要谈到养牛,王瑞才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说:“如果我养牛一开始就搞冻配改良,牛场的规模要比现在大的多,发展养牛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特别是今年市里给我们派来了包村联户的贴心人,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解除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以一头牛起家,一根拐杖支撑着劳动,一分钱贷款没有,一律饲养改良牛,拥有一体化的生产、生活构想的王瑞才现在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目前他更新了饲料揉碎机,正筹建新的牛舍,扩建糖化饲料车间,立足根本,放眼长远,继续牵着“金牛”奔向富裕路。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