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8月1日电 入夏以来,全国各地雷声不断,暴雨频袭。南方一些省市频频发生雷击致死事件,7月23日下午,又有数十名游客在北京居庸关长城被雷电击倒,至少有15人因伤住进医院。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强对流天气的增多,我市也频发雷击事件,年年都有人因雷击死亡,造成的财产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今年雷击已一死一伤
据介绍,我市每年有雷暴日数十天,多发生在5月至9月间。去年我市6起雷击致死事件全部发生在6月和7月。
2003年6月27日,宾县三宝乡上空发生强雷暴,一名在田里干活的农妇被雷电击中,当场身亡。
7月11日,通河县乌鸦泡镇联合村村民袁某夫妇在冒雨去田间的途中,由于袁某使用手机遭到雷击,34岁的袁某当场身亡,他的妻子被雷击倒后苏醒。
7月12日,木兰县王家屯的一名男子在放牛时被雷电击中,当场身亡,与其遭受同样厄运的还有三头牛。
7月12日,通河县26岁的村民张某在去田间途中遭雷击身亡。
7月12日,通河县新胜村33村的农妇刘某在去田间途中遭雷击身亡。
7月13日,方正县天门乡新安村遭雷击,导致52台电视机被击坏,一人被雷电击中身亡。
今年我市也已经发生惨剧。6月初,松北区对青山镇一砖厂两工人干活时,天下大雨,两人跑进宿舍,在屋内被雷电击中,当场一死一伤。一例例触目惊心的雷击事件告诉我们,预防雷电不容忽视。
建筑防雷隐患重重
7月29日,市气象局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对我市部分单位进行了防雷设施安全检查,发现不少问题。据介绍,我市有八成建筑的防雷设施不合格或存在隐患。
检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避雷设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很多单位在改变房屋结构时,根本不考虑对防雷设施的保护,致使防雷设施遭到损坏。同时,人们的防雷观念还比较陈旧,以为有根避雷针就能避免雷电灾害,许多建筑物具备防直击雷的措施,但没有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因此弱电设备遭雷击损失严重。还有不少单位和个人私接电话线和电视天线,裸露在楼外的电线在雨中就会成为雷电的导体。即使不改变房屋结构,只是竖一块广告牌或一块小牌匾,如果防雷设施不到位,都很可能招来雷击。如今,高层建筑和通讯网络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良好的防雷设施,一旦发生雷击事件,就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经济损失是无法衡量的。据悉,去年我省有十几个通讯基站遭到雷击,每个基站的经济损失都在100万元以上。
防雷检测市场混乱
我市建筑防雷隐患重重,与人们防雷意识较差、认为是小概率事件、存有侥幸心理及防雷工程施工、检测市场的混乱有着直接关系。
据市气象台常务副台长郭家林介绍,根据《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防雷电工程设计审核单位,应当参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防雷电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或者施工图纸设计审查。未经审查同意的设计方案,不得交付施工。”与此同时,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防雷工程的监测应贯穿始终。然而,由于一直以来人们的防雷意识淡薄,对防雷工作的认同感较差,这一重要环节常常被忽略,很多工程没有经过防雷设计审核就上马,从开始施工就埋下了防雷隐患。
建筑物的结构与附属物在发生变化,防雷设施也在不断老化,防雷隐患随时都在产生,这就要求通过防雷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按照有关规定,已安装防雷电装置的单位应当每年向防雷电装置检测机构申请检测,其中对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电装置应当每半年申请检测一次。经检测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但是,很多单位为了节省检测费用,往往逃避这种检测。
与此同时,我市的防雷检测市场也是一片混乱。据介绍,我市具有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只有省防雷中心和市防雷中心两家,没有资质的单位是不允许进行防雷检测的。一旦发生雷击事件,没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无效的,事发单位的有关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由于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人们对检测机构真假难辨,常会找错检测单位,花了不少钱检测,结果却是无效的。有关部门7月29日检查的一家企业在今年5月刚花钱请人检测过防雷设施,然而却没有检测对企业至关重要的计算机系统的防雷情况,到有关部门检查时他们才知道那家检测单位是不具备资质的,这就很难保证企业的防雷安全。
雷雨天学会保护自己
长城居庸关雷击事件发生后,专家们在考察后认为,游客遭雷击系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所致。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防雷知识,才能有效保护自己。
据介绍,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在雷雨天气,手机开通电源都极易引来感应雷,而在雷击区打手机,手机无疑就充当了避雷针引导雷电的角色。而且据研究,如果手机信号过强,有时连避雷针也不起作用。因此,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和游客,切忌在雷电时特别是在地势较为空旷、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的地带使用手机,否则很容易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出现雷暴天气时,人们注意最好不要依靠在柱子、墙壁旁、门窗旁,尽量不要走到树下避雨。夏季来临前,有关单位也要加强避雷设施的维护和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