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8月4日电 题:看龙头如何舞起来? 科技篇:高科技构筑“龙筋骨”
近三年来,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值每年都以33%左右的速度递增,2003年达410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5%。与此同时,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自筹等方式共投资70多亿元,连续实施了78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凭借各大学、大研究所和企业研发机构的雄厚实力,哈市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当“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号角全面吹响之际,长期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占有绝对优势的哈尔滨,在全面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将触角伸向国际科技合作中。
政策创新强壮高新产业筋骨
今年3月1日,哈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部规范性政策《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简称“21条”)正式下发。市科技局负责人认为,该规定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更具操作性,更有利于高新产业的发展壮大。
“小巨人”地位更高。新规定第2条明确规定,2004年起至200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同时从市科技三项费中每年安排30%%作为哈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资金扶持范围除“重点用于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外,着重提出“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小巨人’企业规模化发展项目”。
高新企业创业门槛降低。“21条”将高新技术成果持有者创办公司注册资本由50万元改为首期出资15万元,其余部分一年内补齐。
产权登记费全免。“21条”明确规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免征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产权登记费,交易手续费减半。建设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先征后返”。此外,“涉及新增用地指标内土地出让金的政府收益部分,将作为扶持资金,用于项目发展”。
科研人员手脚放开。“21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及在校研究生完成本职工作和不损害本单位科技利益的前提下,以兼职形式创办或受聘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在企业兼职期间,科研人员在原单位的工作关系及在校研究生的学籍予以一定时期的保留。
建站设所延伸国际合作触角
2003年1月10日,东方一号网站正式挂牌开通,这标志着中国和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信息桥梁已经建立,哈尔滨市就是这个网站的建设者。两年来,东方一号网站及其各子网站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国内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对独联体国家经济合作的服务平台。
2004年6月17日,中韩科技合作网(中文版)正式开通。这个自2003年6月开始试运行的、中韩两国互相提供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信息的专业性网站,目前已有团体会员157家,个人会员542人,发布合作项目300余项。
2004年6月14日,哈工大中俄经济技术合作研究所成立,该所依据中俄两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学术教育发展交流合作的现实需求创建,主要从事与中俄经济技术合作相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学术传播工作。
八方协力助燃国际科技城
大学、大研究所、大企业的研发机构是哈尔滨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力量之源,他们在创造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端科研成果的同时,更积极参与到国际科技城的创建中来。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的建立中国哈尔滨国际科技城计划,于2003年5月开始奠基,开工建设总面积87140平方米,其中包括计算机软件大厦、新型热能生产基地厂房、生物制氢工程厂房、生物絮凝剂厂房、工业锅炉除尘设备厂房、外国专家公寓、轻型飞机制造厂房、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厂房、大功率半导体芯片厂房等项工程,哈尔滨国际科技城计划总投资36亿元,其中科技城建设投资6亿元,引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项目投资30亿元,建成后拟引进项目20项,科技城将为科研项目的开发、实验和转化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哈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提供技术项目储备。目前,一期入驻的轻型飞机、热流热能发生器等5个对俄产业化项目已通过论证、立项,将成为哈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在哈工大八达集团的积极参与下,2003年8月11日,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完成,取得法人营业执照,2003年11月16日中方管理人员赴莫斯科长期工作,中俄科技园开始运行。科技园第一期工作场所面积为1000平方米,按国际孵化器标准进行装修、配备。中俄科技园致力于以不同形式广泛吸引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与中俄科技园建立业务联系,他们提供高质量、高效、快捷急需的服务,包括中俄两国的经济法律咨询、投资咨询和建立合资企业咨询、市场调研、编制项目投资计划书和商业计划书、组织参加展交会宣传他们的产品及技术等服务。据介绍,建立中俄科技园将会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符合两国的经济利益,未来中俄科技园将成为中国和俄罗斯进行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也会成为相互了解对方产业政策,进行智力投资的桥梁。在俄罗斯本土建设科技园区,进行项目、智力对接,必将对中俄科技合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为中俄科技合作开辟出一条可操作的、富有成效的途径。
哈兽研是全国动物用生物制品领衔的研究机构,面对现已开发的110种能直接转化为产品的科研成果只有一半进入市场的现状,该研究所极积探讨将研究成果全面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途径,提出了打造在全国居首位的动物用生物制品工业园区,抢占全国产业制高点的构想。目前,哈尔滨市政府已将哈兽研的这一想法纳入到科技工作的日程,哈市科技局已与兽研所多次沟通,为建设动物用生物制品工业园做准备。
从高校到大所,从企业到政府,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在为哈市的科技产业化做着自己的努力。把哈市打造成为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国际科技城,已成为每一个人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