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8月6日电 题:看龙头如何舞起来 体制机制创新篇 政府:服务无上限
市场化、法制化程度低,政府职能转变慢,经济发展环境不优等一直是困扰哈尔滨发展的几大难题。但是,看过哈尔滨市一系列行政机制和体制创新动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困扰哈尔滨发展的难题会一一得到破解。
利民开发区——企业的后勤部
日前,记者到利民开发区采访,哈尔滨义利实业有限公司经理李文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2002年4月,公司突然出现货款回流“梗阻”,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公司眼巴巴地看着每天能“吃进”2000头生猪的屠宰加工机械张嘴“挨饿”。开发区管委会得知情况后,主动借给义利公司100万。“如果没有这100万,公司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趴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100万成了我们公司的救命钱!”说到这儿,李文强显得有些激动。
驻区的企业普遍反映,这些年他们得到开发区太多的照顾:开发区有义务做的他们做了;开发区没义务做的,他们也没少做。企业来客人没地方吃饭他们管,企业组织春游没车他们出,甚至企业车辆出入市区的收费他们都给交……
利民开发区就是靠无微不至的服务,在短短12年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区内形成资源型深加工产业、医药科技产业、文化教育产业、房地产业四大支柱,批准进区企业达到210户,投资总额110亿元,形成固定资产60亿元。
利民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认为哈尔滨这个全省“龙头”就该这么当。最近哈尔滨市决定以现有的开发区和新推出的创业板块为载体,实行区域有限“自治”,给像利民这样的开发区更大的自主权。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国家级开发区可以享受到市级管理权限,省级开发区和哈尔滨市确定的创业板块享受区级管理权限,在开发区内,实行联合审批、一口收费、集中执法,封闭管理。
松北“特区”——借上海机制跑深圳速度
前几天,省警校的刘先生开车拉着老岳父在松北区花50万元订购了一套房子。回来后,他见到朋友和同事就说:“赶紧到松北买房吧,那里的房子升值空间太大了。”
前几年,在省城一家新闻媒体工作的王先生在松北买了一套住宅。据这位先生说,如今这套30万元买来的房子市场价超过60万。
近几年,松北的房价呈直线上升状态,普通居民住宅由每平方米不足千元蹿升到现在的2000多元。
有专家分析,松北房地产价格之所以涨势喜人,是近两年松北建设步伐急剧加快的连锁反应。
有人说,上海的机制是最先进的,深圳的建设速度是最快的。刚刚成立的松北区则准备借鉴上海的机制,跑出深圳的速度。在松北区成立大会上,哈尔滨市的一位主要领导提出,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其他区十几年走过的路,使松北区达到大区规模;到2010年,把松北区建设成北国“小浦东”,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哈尔滨市不仅要求松北区经济要超常规发展,而且决心在松北区的体制建设上趟出一条新路,把松北区建成特殊经济区和特殊行政区。
在松北区,没有庞大的上层建筑体系,他们实行的是“政区型开发区”体制和机制。
这里的机构更精干,党、政、人大、政协机构有分有合;这里的人员更精干,领导交叉任职,工作人员一人多职。在松北,几大班子机关工作人员加在一起不足百人,不到大区的三分之一。
松北的用人机制也是全新的,他们实行的是“老人新机制,新人新办法”。具有公务员身份的“老人”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后进松北的“新人”分三种:公务员岗位实行聘用合同制,专业技术岗位实行“雇员制”,后勤服务社会化。
在办公手段上,松北区全面推行网络化。他们的目标是在松北区尽快形成一个网络化政府,全面推行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网上咨询和审批。
松北行政“特区”已经建立,松北经济“特区”正在建设机器的轰鸣声中疾步走来。
市政府——砍掉一批公章增加几套服务
从7月1日起,哈尔滨市取消171个行政审批项目,政府公章被砍掉近三分之二。一时间,很多公务员难以适应。对此,哈尔滨市市长石忠信认为:“某些行政许可事项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政府不管这方面的事了,而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环节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事前审批,注重‘入门’条件;现在是事后监管,注重‘入门’后的管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该管的彻底放开,该管的必须要管好管住。”
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围绕建设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政府,作出一系列努力,目的就是加快哈尔滨的发展,当好全省“龙头”。
7月1日,哈尔滨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入驻部门45个,负责行政审批190项。开业当天,哈尔滨市政建设有限公司的宋培森冒雨来到建委服务窗口,没到半小时就办妥了安全技术措施审批。老宋笑着告诉记者:“就这点事,按过去的办公方法,至少两周!”
老宋的话并非言过其实。过去,“两年审批一年建设”在哈尔滨是常事。就因为这,不知吓退多少投资商。减少审批项目、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投资者尽量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据了解,行政服务中心在头20天里已受理审批服务事项1083件,办结707件,而且受件数量在逐日增多。
4月8日,哈尔滨市政府在行政效能建设中对公务员提出“七条禁令”,严禁机关工作人员吃拿卡要、敷衍塞责、互相推委、暗箱操作等,并聘请一批行政效能监督员随时监督。
有人分析,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有三大原因:一是工作人员时间观念不强;二是部门利益放不下;三是权力放不下。令人欣喜的是,行政效能建设实施后,在政府部门内出现了争相“让时”、“让钱”、“让权”的局面。市计委把备案项目登记核准时间由21天缩短到2天;规划局将规划审批时间由43天缩为23天;物价局一次砍掉31个收费项目,涉及收费金额950万元;工商局出台优化环境50条,一年少收费2120万元。
政府形象的改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激起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合同金额6.61亿元,同比增长2.3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