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搜 索
尸体被拉进送出 加格达奇一殡仪馆设在居民区
2004-08-09 09:41:1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居民区内的殡仪馆

殡仪馆内正举行出殡仪式

  东北网8月9日电 晨报讯  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光辉路南光明社区内的几百户居民近一个月以来昼夜难眠,因为自从7月中旬加格达奇殡葬礼仪服务中心设在这里后,本来很平静的居民区几乎每天都能听见哀悼死者的哭声以及出殡时的哀乐,一想到殡葬礼仪中心停尸间每天出入的一具具死者遗体,不论老人还是孩子,无不毛骨悚然。而当地一位主管民政的副区长称:这是为了加强殡葬行业的有效管理,当地市民一致拍手认同。再说,那里也根本不是什么居民区,只有十几户人家。

  8月7日早,记者来到位于加格达奇区光辉路南的殡葬礼仪中心(这里同时还是当地的殡葬管理所)。在这里记者看到,殡葬中心的两侧和后面都坐落着一排排的平房,在殡葬中心北面,隔着一条光辉路,也是密密麻麻的平房。记者来到殡葬中心的后院,看到后院有将近一个足球场大小,一侧是一排近20个车库,另一侧就是殡葬中心和殡葬管理所的2层办公楼,该楼一层的房间大多被设为休息间,室内摆有桌椅和床位,2楼除了休息间,是一个就餐大厅。与后院大门相对的平房有40多米长,设了10个铁皮门。据当地市民介绍,这10个铁皮门内就是停尸间,死者家属一般将尸体送到这里举行殡葬仪式。

  随后,记者看到有两户人家开始在这里举行出殡仪式,黑色幔帐挂在门上方,随着死者灵柩抬出,家属哭天抢地悲痛欲决,低沉的哀乐随之奏响。接着灵柩被抬到一台中巴车上,死者家属打着灵幡坐在车前,哀哭之声不绝于耳。如此情形,如复一日。

  记者沿殡葬中心后门的一条土路走去,敲开了紧邻着殡葬中心大院的一间平房的大门。这间平房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据大娘介绍,她姓郑,今年65岁。郑大娘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在这里生活十几年了,一起生活的还有他们身患残疾、靠低保金度日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家人。去年5月份,她发现前院的几座平房被扒掉了,一打听才知道,这里要建设一座汽车维修站。到了今年6月,建筑物竣工,邻里之间纷纷传言这里建的是殡仪馆的停尸房。

  到了7月上旬,郑大娘开始连续几天都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哭声,她很奇怪,就让老伴去看看怎么回事。一打听才知道殡仪馆和自家做了“邻居”。从这以后,郑大娘就没有一天不闹心的,每天那凄惨的哭声听了让人难受,院里还经常飘进一些死者家属撒的纸钱。两个上初中的孙子自从知道这里建了殡仪馆,每天放学都不敢自己回家,晚上也不敢出门。年近七旬的老伴每听到哭声,就会联想到自己年龄大了,朝不保夕,日子不多了,从而落泪。前两天,郑大娘的老伴终于因为受不了这哭声,到亲戚家“避难”去了。

  郑大娘告诉记者,她曾经多次和街坊一起去区政府找主管区长理论,可得到的答复竟然是“殡葬礼仪中心就应该设在这儿”。一次,郑大娘从区政府回来,每月领60元低保金的儿子告诉她,光明社区主管民政的同志警告说,“如果再去找,就把你的低保金取消”。
 

  和郑大娘住邻居的一位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里简直让人没法生活。她曾经和郑大娘等几位邻居一起去找过有关部门,但一位主管副区长告诉她:“12万都交了,不让开也得开。”这位女士一再叮嘱记者,千万不要登她的名字,她担心一旦名字见报,自己在这里生存不下去。

  随后记者联系到加格达奇区主管民政的副区长付再山,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建殡仪中心当地居民都拍手赞同。他说,建殡葬礼仪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殡葬业垄断,加强殡葬行业管理,引入市场竞争。2004年初,区长办公会决定要在加格达奇建立殡葬礼仪中心。中心实行股份制,由区民政局出资51%,火葬场职工集资49%。每年支付土地租金12万元。

  随后这位付区长肯定地告诉记者,选址的区域不是居民区。他说殡葬礼仪中心周围的居民顶多不超过十几户。然而记者7日粗略数了一下,在殡葬礼仪中心外围的居民平房大约有近30排,每一排平房的住户都在10户以上。据一位林业部门的老工人介绍,这里属于林区,城区人口不足20万人,晚上非常寂静。殡仪馆传来的哭声传得非常远。再说,每当晚上想起自己住在“停尸间”附近,头皮就发“炸”。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按照殡葬程序,居民死亡先由医院或者社区出具死亡证明,然后在火化登记处填写火化登记单,费用一般在10元。可是在加格达奇区,要想领到“火化登记”,就必须要交纳200元的附加费用。

  在火车站前做生意的老李告诉记者,2000年5月,他父亲亡故,街道办出具了死亡证明。他拿着证明去火化登记处登记,可是对方要求他交纳200元钱,否则就不给登记。当时他以为这是当地民政局的政策,也没多想就交了200元钱。领到火化登记单的同时,老李竟然还领到了2个花圈。这时他开始怀疑了,这不是强行摊派吗?后来一打听,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只要办理火化登记就必须要交200元钱。他后来听说,火化登记处是一位姓田的中年妇女在负责,她是姓付的副区长的妻子。

  记者找到家中曾有人去世的几位市民了解情况,他们都说,不交200元钱,就拿不到火化登记单。一位当事人拿出当年办理火化登记时留下的票据,记者看到这张所谓的票据根本不是正规发票,这张记账金额为200元的收据上,收款单位位置上盖的是“加格达奇区殡仪商店”的公章。经办人处写着一个“田“字,收款事由是“花圈”。对此,副区长付再山一口否认。他说自己的妻子的确在火化登记处工作,但她当时承包殡仪商店是因为她是殡仪馆的正式职工,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至于火化登记费,根本就不收,200元钱都是市民自愿交的。

  记者在火化登记处门前,没有看到任何牌匾。据附近一个开寿衣店的人指点,火化登记处设在殡仪馆旁边的“聚友旅社”的一楼。记者在这个登记处看到,除了正常的火化登记,这里还经营香烛等祭祀用品。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