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搜 索
老人捧出珍贵的老照片:无言的控诉
2004-08-15 07:21:41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二十万枚、一千多吨日军遗留的废弹、毒弹在四十多年前的尚志市销毁,这段历史鲜有人知。日前,一位亲历此事的老人捧出这样一组珍贵的老照片———无言的控诉

    拱延中孔维震本报记者叶勇

    编者按今天是8月15日,当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与读者一起不忘国耻,崇尚和平。

    70岁老人杨深是省影视中心的退休职工,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从事过摄影师、编导、制片,在所拍摄的100多部集的影视作品中,新闻类体裁是最多的。前几天,杨深在收拾房子时,无意中找到一卷40多年前拍的黑白照片底片,冲洗出来的照片清晰地显现出一支“防化部队”正在处理废炮弹的场景。照片把老人带回多年前的往事回忆里……

    一卷底片的回忆

    那是1961年初的一天,20多岁的杨深接到去省政府毒弹办公室报到的任务。这项艰巨的任务是到尚志县(现为市)去拍新闻简报。

    二话没说,杨深当晚便和另一位姓陈的同志带着近百公斤的设备上了火车,等到达目的地,只见那里只有几个帐篷,分别住着军人和一些工人。而在不远处堆放着大量的废旧弹壳。到了这里后,杨深才知道他此行的目的是拍摄处理日军遗留下的废弹、毒弹的新闻纪录片。

    据杨老介绍,现场废弹、毒弹不计其数,均是从两个100多平方米、10米左右深的大坑中挖出来的。这些废弹、毒弹由于长期在地下埋藏,已经腐蚀,毒液渗入土壤、进入水中,下游不少百姓深受其害。

    拍摄过程整整用了4天时间,除了拍纪录片外,杨老还用自己带的原苏联产的卓尔基135相机拍了一卷照片。回来后,杨深拍的名为《为民除害》的纪录片共制作了5份拷贝,并进行了公映。但时光荏苒,这5份拷贝杨老找了好多次,均不知去向。杨老告诉记者:如今唯一能够记录当时情景的应该只有这几张照片了。

    照片背后的档案

    在照片中,记者见到除了有各式各样的炮弹外,还有身着防护服的工人将炮弹中的毒液倒到大铁筒的情景。为了搞清这些照片后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记者在省档案局、尚志市档案局找到了答案。

    据这几份1958年的档案记载:从1954年以后,在尚志市庆阳乡楼山一带集中了20余万枚、约1000多吨废弹、毒弹,其中80%以上为毒弹。毒弹共分两类:一类是刺激性(已基本失效),一类是糜烂性(还有一定的杀伤力)。

    为了销毁这些废弹、毒弹,当时共使用了扁担、土筐200个,作挑土挑废弹之用。大洋镐100把,大十号镐50把,作掘土挖坑和平整场地用。消毒漂白粉1500斤……此后这些物资还按实际情况有所增加。

    在人员安排上,细工队由40名对处理毒弹较有经验者组成,负责拆卸、抗毒消毒工作,并配有部队技术指导人员;粗工部调70名民工组成,负责掘土、搬运类工作;运输队由抽调的各种车辆组成,负责工地所需物资运输和成品运出工作。

    档案中还详细规定了运输、安全、善后等细节。

    此工作从1959年起预计利用三年时间完成。

    “拆弹专家”解密土法拆弹

    记者在查找档案过程中,在尚志市找到了当时曾参与这次拆弹工作的祖胜发老人。

    据祖胜发介绍,当时由省政府、尚志县政府成立了废毒弹委员会,并在部队及尚志钢铁厂抽调了120多人成立了“598大队”(因从1959年8月份开始工作的),并进驻到尚志县杨木岗屯附近的山上工作。

    在工作之初,祖胜发被安排进行拆弹。据他介绍:拆弹工作的一个班每天工作4小时,工作时都要穿好厚厚的防护服。具体工作是首先在一个钢板后利用工具将炮弹的引信拆下来,然后取下弹头,将火药、毒液分别倒到两个大铁桶中。最后再用“土”办法用柴火将弹壳烧红进行消毒处理。

    拆弹工作说来也许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十分危险。祖胜发回忆:在取出的毒剂中有芥子毒等好多种,颜色和酱油一样的黑黄,气味十分难闻。即使这些毒液都进行了严格管理,但所释放出的气味还是经常让人感到胸部发热、呼吸困难。其中一位姓刘的工人不小心将毒液溅入眼中,后来去了好多医院也没有保住眼睛。

    祖胜发说,当时的防护服质量也不是很好,因此穿着超过4小时后,防护服便会渗入毒液,不少人在加班加点工作后,皮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

    当时,拆弹工作进展得非常快,到1961年7月,多数工作已完成。据祖胜发回忆,当时取出的毒液装满了数十个大铁桶,旧弹壳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旧照片是铁证

    据了解,在当年处理毒弹位置附近曾发生不少百姓中毒事件。杨深老人回忆说:当时下游的百姓身上经常出现腐烂、浮肿等症状,但一直没有找到原因,后来政府派人来化验水时,才发现是水质发生了变化。

    祖胜发老人记得,在“598大队”工作完成后,这个地方发生不少牲畜中毒事件,后来大家明白了,原来是因为牲畜吃了这附近的草。于是周边的人纷纷移居他处。

    在采访中,杨深老人一再告诉记者,他找到的照片不知有什么价值。但不管怎样也能为当地曾遭到日军遗留下毒弹侵害的百姓作证。对此,省社科院从事日军遗留武器研究的高晓燕研究员认为:日军遗留下来的毒弹给当地居民确实带来了危害,当年一次拆弹20万枚是相当大的工程。而在留下的各种资料中,这种拆弹过程的照片基本没有,因此,这些照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杨深老人说,他希望这些记录日军战争罪行的照片能够有一个好的“归宿”,如果能够作为证据,为当时的受害者向日方讨回公道起到作用,他将全力支持。(“新闻110”线索提供)

    本版老照片均由杨深摄

    拱延中 孔维震 本报记者 叶勇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