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代驾公司无奈关门
文、摄影/本报记者王浩
经历了近一年的惨淡经营后,黑龙江省首个推出“酒后代驾”服务的平安代驾服务中心尴尬收场。今年5月30日刚刚开业的路通代驾公司也因为没有生意可作,只经营了两个多月就闭店关门了。“代驾”本来是为一些开车的人“饮酒”提供方便,没想到遭到哈尔滨人的冷遇。
开业一年才收到十多份订单
“近几年,哈尔滨私家车越来越多,本以为生意会越来越好做,可除了开始接过几个单,后来干脆就没人过问了,公司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总共才接了十几笔生意。”据平安代驾服务中心经理阚晓明讲,他们中心是我省第一家推出“酒后代驾”服务的公司,预想市场前景应该不错。可从去年5月份开业以来,打电话订单的人寥寥无几,高薪聘请的司机也无奈另谋高就了。为了打开市场,公司打广告、发传单,开着宣传车到处走,把本钱都搭进去了不说,最后也没能使生意起死回生。
今年5月30日,哈市路通代驾公司成立。经理刘旭原以为,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许多人都开始重视交通安全的问题,“酒后代驾”这项服务应该更容易被人接受,可两个多月过去了,新公司仅接到一个电话要求送醉酒者回家。这样冷淡的市场反响,是他根本未曾估计到的。
据调查,市民观念涉后和对代驾公司信任度低是代驾生意差的主要原因。有些驾车人爱面子,宁愿冒“酒后驾车”的风险,对“酒后代驾”不屑一顾;而更多的车主则认为,让陌生人开自己的车不托底。私营业主宋先生称,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接受“酒后代驾”服务,主要原因就是不信任。私家车随便给别人用,遇到抢车劫财怎么办?将来车辆被偷怎么办?驾车过程中造成车辆受损怎么办?在代驾过程中出现了车祸,责任和赔偿应找谁?这些问号谁也弄不清。
“酒后代驾”
服务是把双刃剑
“酒后代驾”服务,究竟是为司机提供一种人性关怀,还是对司机可以纵情饮酒的一种暗示?市交警支队宣教处处长王玉生认为,“酒后代驾”作为新生事物的出现,的确对司机提供了方便,应当说是件好事儿。但是,从交通安全的角度讲,“全天候”不饮酒应是一名司机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底线。“酒后代驾”的出现,虽然表面上看似减少了醉酒司机酒后驾驶潜伏的危害和尴尬,但实际上随着“酒后代驾”新行业的出现而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同样值得重视。首先,“酒后代驾”可能会导致贪杯的司机更加贪杯。在以前,许多司机因怕成为“马路杀手”,在喝酒时尽管自身有贪杯的恶习,也往往会自觉地克制进酒欲望。可如今有“酒后代驾”作后盾,司机本身的这道最为必要的心理防线就可能首先被突破;再有,“酒后代驾”在可操作性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比如醉酒司机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酒后代驾”的行业规范问题等等。假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酒后代驾”这个新行业就会出现诸多安全隐患。
“酒后代驾”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记者从物价、交通和交警等部门了解到,目前,对于“酒后代驾”这类特殊服务的价格,物价部门并没有管理权,尤其是一些个人间的私下交易更无法管理;而交通部门只负责运营车辆的案件,比如在乘出租车和公交车时所引发的纠纷,如果出现在“酒后代驾”的车辆上,只能寻求公安部门的帮助了;交警部门也只是处罚酒后驾车者或肇事者,至于是否有人提供“酒后代驾”,与他们的执法无关。
针对目前“酒后代驾”市场出现的“几不管”现状,黑龙江省启凡律师事务所律师姜启凡认为,既然“酒后代驾”这项服务的发展初期在管理上是个盲区,那么消费者就应该从法律的角度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一般来讲,在进行“酒后代驾”服务前,代驾公司与顾客之间应该签一份合同,以构成委托合同关系。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代驾服务的车辆情况(包括车险情况)、出发地和目的地、收取金额等内容,约定发生事故等方面的相关责任等。
代驾公司一一倒闭了,“酒后代驾”又出了“变异”版。近日,记者在道里区安国街一家酒店门前看到招工广告:诚聘保安,要求有驾驶证的退伍军人。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店之所以要招有驾驶经验的退伍军人作保安,主要是更好地为就餐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酒后代驾”服务。
“酒后代驾”作为新生事物,既然来了就有来的理由和需求。与其争论是否应该发展“酒后代驾”业,还不如奉劝司机朋友安全第一,坚持“驾车不饮酒,饮酒不驾车”,这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