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搜 索
济困助学基金陷入困境 受助生何时“反哺”
2004-09-12 06:32:59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实习生周雪莉本报记者史延志薛明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批新大学生兴高采烈地走进大学校园。但是,呼兰区教育局的有关人员及呼兰区的许多贫困大学生却乐不起来:由于近年来资金注入和利息逐渐减少,该区的济困助学基金已呈“萎缩”之势,不得不“蚕食”用以生钱的本金了。

    多少莘莘学子为圆大学梦而日夜奋战,然而,贫困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绊脚石。特困学生眼睁睁地看着那张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发呆,全家人为了几千元的学费一筹莫展,这种场景每年都会在呼兰区出现。

    1996年8月31日,在当时的呼兰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我市唯一一个由区县发起的专帮贫困学生上大学的基金会———呼兰县济困助学基金会成立了,首批向社会募集资金78.8万元。经过研究,基金会对本县考上大学并申报资助的学生逐家逐户进行走访,从中选择最困难的学生,并将助学金分为三等:一等3000元、二等2000元、三等1000元,资助时间定为4年。当年资助特困学生29人,资助金额6.6万元。

    当初设立这一基金会的本意,是想利用本金每年存在银行所得的利息来帮助贫困学生,没有特殊情况,不轻易动用这笔本金。然而,由于需要资助的学生太多了,尽管前几年银行的利息还很高,但仍不足以每年支付贫困学生的助学金。1997年,资助金额为11.15万元,而银行的利息只有9万元多一点,本金就被“吃”掉了两万多。如此“恶性循环”了两年后,到1999年,库存济困助学金本金只剩72万元了。

    迫于无奈,2000年,呼兰县教育局再次向社会各界发出募捐倡议,共募得善款8.75万元。同时也不得不降低了助学金的金额,改为一等2000元、二等1500元、三等1000元,并将资助时间由4年改为入学头一年。尽管如此,由于银行利率不断下降,本金所得利息仍不够支付每年的助学金,济困助学基金仍处于入不敷出状态。

    在呼兰区教育局记者看到这样一本大账:截至2003年底,呼兰区济困助学基金累计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14.14万元,产生利息50.41万元,资助总额为86.2万元,共资助学生474人,截至今年已有288人毕业离校。

    呼兰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银行利息不断下调,加上资助企业更多地采用一对一的资助方式直接把钱给学生、而不是把钱投入到基金会,这些都是基金会“入不敷出”的原因,但是,在基金会资助下毕业了有了收入却不知道“反哺”基金会的学生更让他们觉得心寒。

    据介绍,2001年,由基金会资助的第一批大学生已经工作一年了,为了唤起这些学生的“反哺”意识,基金会给这29名毕业生每人发去了一封信,希望他们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和他们一样陷入困境的贫困大学生。但是,基金会只收到了四份学生捐款共计1800元,此后几年,陆续共有288名受资助的学生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再无一人“反哺”过基金会。基金会的负责人表示,这些毕业生里可能有的人仍在与贫困斗争,还没有多余的钱帮助别人,但不可否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缺乏这种“反哺”意识。

    “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唱着这首歌,曾经被帮助过的同学是否该想一想:我该如何帮助别人?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