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搜 索
奉献自己爱心 走近都市义工群
2004-09-12 06:29:20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本报记者叶勇戴刚

    名词解释:

    义工

    “义工”是指学生或社会个体根据自身特长和专业,在不收取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为社会完成的义务服务。做义工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美国80%的中学生都会到各种义工组织服务,医院、图书馆、红十字会以及许多公司也都会组织、提供各种义工机会。

    在我国,做义工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对学生树立人生观具有相当大的帮助。去年北京海淀区率先将义工服务纳入中学生毕业考核的规定内:初中生要做20天义工、高中生要做30天义工才可毕业。

    义工,这个一直在港台电视剧中才有接触的人群,今天在我们这个城市中已经出现。他们或者三五成群,或者独来独往,为城市中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无私地奉献着……

    福利部门义工在增多

    41岁的刘先生是中国某杂志社驻哈尔滨记者站站长,平时在工作之余,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到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做义工。

    说到最初如何迈进义工的门槛,刘先生说十分偶然。那是2002年初,当时,刘先生在一家儿童出版社工作,见到库房内有不少积压的儿童图书,就与领导商量将这些书捐给贫困儿童。刘先生来到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联系,当年“六一”,刘先生与基金会的同志来到乡下将这批图书送到了贫困儿童的手中。

    此行对刘先生的触动很大,一张张渴望幸福的贫困儿童的笑脸、一双双希望得到帮助的小手,让刘先生怎么也不能忘记。于是,刘先生决定为他们多做一些工作。这样,他成了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一名义工。

    据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基金会是社会福利部门,经费相对比较紧张,因此义工的加入会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几年来,在这里做义工的有十几人。他们有学生、教师,也有白领与私企老板。

    刘先生每周都会抽出两个半天时间到这里。通过两年多的义工工作,他了解了慈善这个伟大的事业,也了解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刘先生称这两年是对自己心灵深层次净化的过程。

    带孩子一起做义工

    王晓华曾是一名小学老师,也曾开过一家大酒店做老板,如今在一家保险公司供职。

    2002年,王晓华的母亲患上了癌症,在治疗后期,她带着母亲来到了省肿瘤医院宁养院。宁养院是港人李嘉诚先生投资的慈善机构,其主要工作是为癌症晚期患者免费提供止痛药品、身体检查、心理调节等工作。送药、心理调节这些工作主要是由义工来完成的。当看到义工每周准时将药送到自己的家门,与老人交流沟通后老人开心的样子,王晓华深深地为这些不图名不图利的义工感动了。

    时隔不久,老人病故,王晓华也加入到义工的队伍。如今她负责两名病人的送药工作。家住道外区的72岁孤寡刘老太每月生活费是300元低保,几年前她患上了乳腺癌,如今已经骨瘦如柴。从去年10月起,王晓华便为其服务。每次她来到老太家时,就与其聊天,帮助老太洗衣、做饭、收拾屋子。时间长了,两人的感情相当融洽,刘老太也自豪地对别人说“这是我的亲闺女”。“六一”时,王晓华送孩子到北京,送药的工作就由爱人替了两次,没想到刘老太生气了。回来后,王晓华带着礼物再到老太家时,老太气急了说:“你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王晓华委屈地放下东西就跑了出来。回到家,王晓华前思后想,终于明白了,十几天中,老人的药是没有断,但断了的是心情。第二天,王晓华再次登门,两人合好如初。

    在母亲的带动下,仅有12岁的女儿菁菁得知省聋儿康复中心的孩子需要经常与人语言交流以促进康复,便缠着王晓华带她去。这下可把王晓华忙坏了,休息日,她要带着女儿到聋儿中心做义工,每周二上午还要请半天假为两名病人送药。对此,王晓华说:是忙了些,也少挣了不少钱,但我的生活是充实的、心情是愉快的。

    帮助别人 提高自己

    在省肿瘤医院宁养院,一群大四、大五的学生将毕业前的实践课安排成到这里做义工,杜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杜明的送药对象中有一位17岁患了肠癌的女孩。在查出病的那天,女孩刚刚收到卫校的录取通知书。从此,女孩一蹶不振,病情也恶化得十分快。在杜明等一群大学生接触她之后,青年人身上所特有的朝气让他们很快成为了朋友。女孩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去年过圣诞节时,杜明与同学一起来到女孩家,送去了礼物与鲜花,并表演了不少小节目。当杜明与同学一起唱起了《爱的奉献》时,女孩的双眼湿润了……

    如今,杜明与同学做义工已经一年有余,提起心得,杜明说: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份锻炼是在学习中难以得到的。

    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让遇到困难的人得到及时的帮助。如今在都市中做义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在我市做义工并没有相应的组织,多是各自为战。而在南方一些城市,义工协会已经在各级组织中成立。在采访中,记者就遇到了不少这样的提问:我想做义工,但到哪儿去做,哪儿又最需要义工呢?看来,义工组织应该在我们建立文明城市的同时加速组建了。

    “做义工不仅是可以帮助别人,同样也在提高自己。”在记者结束采访的时候,听到了作义工的快乐所在。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