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洋
眼下,一处具有纪念价值和传承价值的“北大荒博物馆”正在征集文物,紧张布展。
据资料统计,从1947年至1976年,先后有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和下乡知青共200万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贡献给“北大荒”。
今天的北大荒人始终不忘前辈们的无私奉献。2000年,省农垦总局迁址哈尔滨,决定同时建一座反映半个多世纪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史的博物馆。去年12月,博物馆楼体竣工,三层楼的展示面积共3740平方米,分6个展馆。
第一馆介绍美丽富饶的北大荒,以大批出土文物和现代声光电技术演示北大荒自然风貌。
第二馆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北大荒的文献资料。
第三馆以实物和雕塑展示当年北大荒人的英雄事迹,“人名墙”上刻着12000位长眠北大荒的先辈名字。
200平方米的“北大荒英雄群雕”占满一面墙,140多个人物在背景衬托下,表现三代北大荒人的32个故事和场景。这组室内浮雕刚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
第四馆是北大荒科教文化成就展示,其中突出介绍了北大荒版画艺术。
第五馆以仿真模型模拟演示北大荒现代农业。
第六馆全面介绍今天北大荒的名品名企。
眼下,博物馆已征集到反映垦区发展史的文献资料、描写垦区的名家作品、北大荒人的生活生产用品等展品5000多件,经过筛选整理,一部分已摆进展厅。
博物馆负责人赵国春介绍:早在建馆时,筹建办就向当年的“复转军人”、“支边青年”、“下乡知青”、“大中专科技人员”、“地方干部”这五个“北大荒人”群体,发出公开信,请他们为北大荒博物馆的建设再贡献一份力量,把有关文物、文献捐赠出来。
有人找出了当年的知青挎包,有人翻出了当年的“战友纪念册”,有人重返北大荒找到当年用的马灯、锄头,更有人抱来一本本相册,让工作人员挨张挑,一些当年的知青作家还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日记、手稿。
当年许多知青都领到的印着“赠给哈尔滨市上山下乡知青”、“农业学大寨”、“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的白毛巾,有人珍藏连结婚都没舍得用,这次也捐赠给博物馆。
眼下,不仅每天有人提供捐赠线索,还有不少人到博物馆对布展提出各种建议。该馆将于今年年末正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