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搜 索
283枚放射源等待“刀枪入库”
2004-09-19 04:30:15 来源:哈报新闻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本报记者章梅

    放射源,听上去就是个可怕的名词,如果放射源丢失散落于民间,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清查全国的放射源,日前,国家环保总局等三部门在全国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我省也同时开展了清查工作。

    我省发生丢失放射源案件11起

    至今仍有3枚放射源下落不明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生活中处处都有放射性,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有82%来自天然环境、17%来自医疗诊断、来自其他活动的大约只有1%。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可用混凝土、铅、石蜡等阻挡,因此采取了安全保护措施的放射源没危害。放射线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通常钢铁厂、造纸厂、造船厂、农科所中进行无损检验都用放射源。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副站长许丽娟告诉记者,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放射源在各行各业中应用非常广泛。一些大厂、大医院、科研部门、高校都在利用放射源从事相关工作。

    据有关专家估计,全国放射源总数应在8万枚以上,主要是铯137、镭226、钴60、锶90、碘131、碘125等,待处理的废弃放射源超过13800枚。其中至少有2000多枚甚至更多放射源失控。我国自1954年到现在共发生各类辐射事故1500多起,平均每年发生30余起,仅今年头四个月就发生9起。其中包括放射源丢失、被盗案件,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和人员伤亡。我省也发生过多起放射源受照、丢失案件。

    案件回放:

    受照40秒丧失工作能力

    去年,哈市某大厂一车间利用探伤仪探测锅炉质量时,放射源卡壳,没有回到铅石中,操作人员以为放射源安全返回,就进入车间工作,结果导致多人受照。后来,该厂接受教训,及时安装了检测仪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增强了安全性。

    2000年,我市某研究所也发生了一起放射源辐射事故。按照规定,放射源放在水井里。工作时,将放射源提出来。照射完成后,工作人员再进去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一次由于失误,一名工作人员在放射源没放入水中时就进入操作间工作,40秒后发现并跑出来。虽然受照不到1分钟,但这名工作人员不仅头发掉光,而且丧失了工作、自理能力。

    将放射源当哑铃练臂力

    2001年鹤岗新华农场水泥厂丢失了一枚放射源。该水泥厂效益不好,在转制时,放在铅罐中的这枚放射源没被移交,被弃置在仓库中。后来仓库中住进来一伙民工,他们将铅罐“废物利用”,有时拿它当凳子坐,还有人将铅罐当哑铃举起放下练臂力。一天,好奇的民工想看看这个铅罐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就将铅罐砸碎,铅罐中跑出一个2厘米长、1厘米宽的银白色金属片,特亮,民工觉得没什么意思,随手将其扔进门后的垃圾堆里。得知放射源丢失案件后,许立娟和同事迅速赶往农场寻找放射源。他们身穿防护服,戴上铅眼镜、铅手套,用监测仪探测后发现,放射源还在,而且,周围100米范围内都被照了。控制现场,逐渐缩小查找范围后,他们用20分钟在雪堆里找到放射源钴60,避免了进一步的危害。在这次寻找丢失的放射源中,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许丽娟说,被放射源照射的人,轻者呕吐、恶心、掉发;中度,免疫力下降、各种肌能减退、有的人需要截肢;重者死亡。如果放射源被盗并实施犯罪,譬如潜藏到要报复的人身边,使其不知不觉中受照或死去,后果更不堪设想。

    据介绍,近十几年来,由于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我省共发生丢失放射源案件11起,丢失放射源12枚,找回9枚,至今还有3枚放射源散落社会,且这3枚放射源还处于一个半衰期中。

    我省全面清查放射源

    283枚闲置废弃放射源未收贮

    按照国家环保部门的指示,我省于今年4月份开始进行放射源核查处理工作,“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容乐观”,许丽娟告诉记者,许多用源单位没有建立使用放射源的规章制度,管理不完善不到位的现象很突出,有的单位甚至连放射源存放常识都缺乏了解。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因收费、遗留问题等原因,致使一些闲置废弃放射源至今不没能强制收贮。

    管理漏洞:

    安装放射源的分装室敞开办公

    牡丹江某医院,使用开放性放射源,医院没有制定用源的规章制度,而且不知道放射源对人体的危害,安装着放射源的分装室裸露,医务人员、患者进进出出。在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专家的指导下,该医院包装了铅皮的分装室,配备了铅背心、铅手套、防护眼镜。

    踩了一脚放射源碘131

    一位专家在某医院检查时没发现医院有问题,随后来到一家水泥厂,用仪器监测时发现水泥厂放射源浓度高,而其他专家拿来仪器检测的结果却显示正常,最后在这位专家的鞋底发现了“谜底”,原来专家在其前检查的那家医院踩了一脚放射源———碘131!

    检查中发现的管理漏洞令专家震惊不已。一位专家指出,解决放射源的安全隐患,既有政府的支持,也并非无法可依。国务院已经将放射源的监管职能由卫生部门调整到环保部门;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已于去年出台。可放射源丢失现象依旧存在。专家认为问题的实质在于,在那些责任心不强的单位和个人面前,再多的法规也会成为一纸空文。没有程序就体现不出责任。专家强调指出,只有严格把好每一个关口,严格执行每一项程序,法律和规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消解公众安全的诸多隐患。

    收贮不上来的“不定时炸弹”

    为避免流失和带来不安全因素,对于核查中发现的闲置废弃放射源,省环保局要求强制收贮,统一保管。但因为收贮一枚放射源需要费用在2000元左右,而一些因面临倒闭、转制造成放射源闲置废弃,还有一些因“文革”遗留问题造成无主放射源的企业、单位无能力负担这笔费用,放射源依然由这些单位保管。其中,鸡西柳毛矿有放射源11枚,但企业已连续3年停产,去年5月份还因管理不善丢失1枚放射源,目前无力负担保管费用。困难企业交不上保管费用,还算情有可原,而有的单位经济效益好,却不配合政府工作。哈尔滨市某知名大学存放闲置废弃放射源30枚之多,却以收费太高为由拒绝上缴放射源。将潜在危害推向社会。

    许丽娟告诉记者,目前,我省清查出闲置废弃放射源334枚,收贮废放射源51枚,还有283枚闲置废弃放射源没有被收贮。这些闲置废弃的放射源就像一枚枚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今年,河北、陕西、上海等地发生的丢失放射源事故,给社会和公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消除我省的安全隐患,闲置废弃放射源的收贮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申报登记、现场核查等,环保部门掌握了全省放射源的最新数据,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设立警示标志、培训专职保管人员、购置防护服、完善规章制度、增添监控设备等,将放射源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省清查出应用放射源单位并现场核查228家,核对密封放射源2340枚(还在增加)。开放性用源单位39家,查出放射性核素16种。

    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我省并未因放射源丢失而发生大面积危害事故。但对于放射源的问题,仍然需要管理部门和用源单位增加责任心、管理力度,公众也要掌握放射源的相关知识。

    在此,有关部门提醒公众,碰见闪亮发光的小颗粒金属,切勿擅自收藏,很可能放射源就在你身边,此时应及时拨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