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1日电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刊登了《黑龙江省资源城市转型系列报道报道》,并且配发了编者按。
编者按:
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许多城市也都是依托资源而建。如今,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资源枯竭、经济下滑。该往何处去?省内几个大的资源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正在寻找转型的突破口。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仍需进一步探索。当然,其中也不乏亮点,比如:鸡西“精干主体”的做法,七台河延伸“黑金产业”的实践等,这些都给资源城市转型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也有利于加快城市转型的进程。
鸡西矿业集团的前身是鸡西矿务局。1991年,原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闯进全国500强企业之列。1992年进入市场后,外部环境与主观原因,历史矛盾与现实问题等多种因素叠加,致使企业在全国煤炭系统中第一个进入困难期。
鸡西矿务局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这一转,几经波折。应急之举:两次“急转弯”
在上级有关政策的支持下,1995年鸡西矿务局实行工务农、工务牧,简称“双务”。一夜间,保留了工作关系、手拿着企业发给的5000元无息贷款,大批职工“下海”谋生。
据统计,当时大约有七八千名职工“八仙过海”。有的到外地包地种,有的养鸡、鸭、猪,有的尝试熟食加工,有的买来三轮摩托车,开始了独立创业。由于当时没有好的农业政策扶持,矿工们不掌握务农务牧和经商的基本本领,两年后,超过80%%以上的矿工创业失败,许多人回到矿山,没有工作岗位也靠着不走。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煤矿职工家属待业在家。为了安置这些劳动力,鸡西矿务局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围绕煤炭主业相继兴办了小井、矿山配件、餐饮服务等至少数百个小企业,投入多达数亿元。据统计,当时多种经营就安置了1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一半。
然而,多种经营吃的是煤炭饭,企业小而全,进入90年代中期,和“煤字号”大船一起“沉没”了。等到同行业规模经营登场,这些小企业纷纷被扫地出门。目前,鸡西矿业集团幸存下来的多经企业只剩建华皮带机厂、紫维运输皮带厂等两三个,职工不过几百人。
他们意识到,这种“急转弯”只能应急,不会也不可能把企业拉出困境。重新掉头:精干主体
近年,面对生产欠账和安全欠账多、资金紧张、资产负债率高、人才流失严重、不稳定因素多等“躲不开,绕不过”的六大难题,鸡西矿业集团深刻认识到煤炭生产这个主体必须精壮的极端重要性。
他们重新调整、确立思路,提出精干主体,把与企业生存无关或关联不紧的全部甩掉,轻装上阵。去年12月1日,鸡西矿业集团将所属新城煤矿国有资产以5000万元整体转让给鸡西北方钢铁公司。至此,历史性的以出卖资产为标志的产权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鸡西矿业集团董事长乔洪涛向记者介绍,卖掉一个年亏损500万元的新城煤矿,就消灭了一个“危险源”,用收回的5000万元资金建起东海、平岗两个洗煤厂,启动了停产的原小恒山矿洗煤厂,这等于又栽下了三棵“摇钱树”。因为,原煤入洗量每增加一吨,就可以增效80元。
另外,随着煤炭在市场“吃香”,曾号称集团第一大矿、有资源但扭亏无望而破产4年的原小恒山煤矿,今年通过外来资本注入组建了公司,投产当月就实现净利30多万元。这点钱对集团来讲只是“小儿科”,但对于开采了98年的鸡西煤矿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据了解,目前鸡矿集团已拿出60万吨捣固焦、荣华立井、合作斜井、机电二厂、煤气厂、25万吨水泥厂、三五一火药厂等一批与主体联系不紧密的企业或项目进行大招商,立足点是能从集团退出的全部退出。其中,有的项目能赚钱,有的甚至相当于白送人。不过有一个条件,对方必须是战略投资者,有资金、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能够承担这些原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从“搂住不放”到“找帅当兵”
业内人士认为,从庭院经济到多种经营、务农务牧,鸡矿集团的前两次转型围绕着三产转,取得成功而延续下来的微乎其微。这些尝试是今天转型的“前奏”,核心是化整为零。如今正好反过来,化零为整,握成拳头。经过重新“洗牌”,而让那些不良资产和人力“找帅当兵”,集团从此不再牵肠挂肚。从搂着和煤炭主业联系不紧密的“三产”到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不放,到主动放手。
这一转转出了效果。2003年,鸡西矿业集团原煤产量完成965万吨,比计划超产165万吨,创6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原煤生产突破500万吨,创下12年来上半年产量之最。去年,又不惜巨资多掘进了8400米。企业信心度逐级提升。
集团董事长乔洪涛告诉记者,鸡矿集团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原煤产量提升到一千四五百万吨。实施精煤战略,三到五年精煤产量提高到400万吨以上。同时抓好社会职能移交,加大主辅剥离,利用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加快下岗失业人员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大债权回购和破产力度,抓好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据估算,如果原煤产量和精煤产量实现双达标,那么鸡西矿业集团每年就可以增效4亿元。有了这笔钱,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转型”这道方程式也就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