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报道:位于我国北部沙漠治理区属国家重点治理项目的黑龙江省嫩江沙地,"十五"期间沙区固沙造林134万亩,同时沙地却增加了138万亩,当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黑龙江省林科院森林培育室主任黄宗文研究员等专家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值得认真反思。
边治理边破坏使沙化日趋严重
据黄宗文介绍,位于嫩江流域下游冲积平原上的嫩江沙地属于中国北部沙漠治理区。目前,黑龙江省每年沙区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遭受风沙危害,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到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量退化,载畜量减少,近千公里公路和百公里铁路受到风沙威胁,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亿多元。
黄宗文说,一些地方毁草毁林开垦、湿地围垦现象严重,极大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使原有的良好土地资源出现严重的沙化、碱化现象。草原载畜量过大、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一些资源开采使得区域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草原退化、碱化、沙化。
据记者调查,由于沙区经济主要来自农牧业,长期"靠地吃饭"的沙区百姓除此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有关专家指出,农民常年在沙化严重的土地上种地除草,秋天更是把埋在地里的农作物根系挖出烧火,这都导致了种田地区的沙地表面的腐殖质层变薄、植被覆盖几乎没有以及沙区土地越种越穷、沙区农民越穷越种的恶性循环。由于嫩江沙地长期放牧,传统的散放方式更使得沙化的草场质量下降,有些羊只啃草之后把埋在地里的草根挖出吃掉,这样的沙地长期都难以恢复。
"半截子"项目冲淡治沙效果
黑龙江省林科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连生说,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的林业科研的项目时间非常有限,多数为三年至多五年,这与林业科研项目周期长、公益性强的特点严重违背,由此导致的"半截子"项目现象很普遍,既浪费了国家前期投入的经费和科研努力,也挫伤了林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半截子"工程得出的"成果"连科研人员都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对生产实践产生作用更值得推敲。很多这样中途停止的项目都是很重要的,等到重新考虑立项的时候又由于以往已经被立项,而无法重新进行。
据主持《嫩江沙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黄宗文介绍,林业科研项目周期短造成"半截子"项目导致治沙效果打折扣。《嫩江沙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项目在经过5年在2001年被停止后,治沙的研究工作处于停滞,项目进行的经济作物选育、林网改造树种的选择、种植结构都无法进行下去。由于林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普遍紧张而无法垫付项目资金,科研人员进行中的实验和下一步设想都无法实现。而嫩江沙地治理又十分重要,因为黑龙江省西部的三北防护林带林岭老化,大多已经进入成过熟林阶段,急需更新换代,且原有的树种几乎都是杨树,过于单一,不符合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合理的防护林模式;嫩江流域上游的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退化,对于大洪水、特大洪水的防御能力堪忧,一旦有大量的集中降雨,发生洪水以及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很大。荒漠化治理是长期的项目,不能中途停止,我们专家在该项目被停止后至今到沙区考察发现,沙漠化的面积已经高于治理面积,使当地生态环境更为恶化。
投入不足产生"负债"造林
据韩连生等专家介绍,治沙赶不上沙化还在于治沙资金严重短缺、投入不足。"九五"期间国家每年给黑龙江省的专项资金在120万元左右,完成年平均23万亩的固沙造林任务,亩投入5.2元,仅占实际成本190元/亩的2.8%。沙区长期以来多数是贫困地区,有的是国家和省级贫困县,自筹资金难度比较大,由此出现了一些地方和群众出现了负债造林的现象,治沙效果也大打折扣。同时,国家、省、市、地区各个部门发包的科研项目没有协调一致,类似治沙的课题各级各地都在做,有很多都是重复劳动,造成了地方和国家投资的分散和有限科研经费的浪费。
黄宗文等专家建议,在政策上,要实行沙地治理的承包到户,避免出现超载过牧。政府要下决心要减少沙区的农业人口数量,沙区从事农牧业"靠地吃饭"的人少了,有利于生态自然恢复。政府应当及早组织专家对沙区及其周边地区各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和现有牲畜头数进行科学统计、计算,制定出在这一生态环境条件下适宜的牲畜养殖量,避免过牧造成沙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资金和项目支持上,专家建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从维护生态安全的高度考虑加大防沙治沙、生态恢复这样的生态的长周期工程的支持力度。国家有必要重新考虑与此类项目类似的林业生态长周期项目的项目周期,从长远出发加大支持的时间和经费力度,避免"半截子"项目造成的资金浪费、成效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