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找准定位现生机:从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亮点看发展方向
2004-10-11 10:42: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0日电 缺资金、缺设备、缺人才是职业教育难于突破困境的根本原因。职业教育要想冲出一片新天地,出路只有一条:改革。在黑龙江省一些职业学校,他们盯紧市场办学,走校企联合之路,为职业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职业教育生存之道:一切围着市场转

    “学校办得好不好,在于教育质量是否落到了实处,而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市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李洁民如是说。

    哈一职与市场的对接从专业设置上可见一斑。多年前,学校开设了商品经营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营已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学校便相应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近年来,市场营销几乎成为各职教学校的基础课程,办学也多流于形式,失去特色。与此同时,超市的大量兴起也使“市场营销”的不合时宜渐露端倪。

    一次,她去某药店购药,一位年轻的售货员对于这种药的治疗范围、针对人群等一问三不知。“她的业务是多么的不熟练啊。”一个念头一闪而过,何不把“医药经营”作为“市场营销”的主攻方向呢?跑药厂、访药店,李洁民的想法得到哈尔滨制药总厂等几家大药厂的认可,表示急需这方面高素质员工。很快,哈一职医药经营专业诞生。3年来,这个专业毕业生全部被市场吸收,供不应求。

    数控专业人才在南方特别看好。李洁民暗想,我省正在进行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尽管暂时这方面的人才还未告急,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懂得数控操作的人将来必定“吃香”。于是,2004级新生多了一个数控专业的选择。

    今年,哈一职还同博大兽药厂联办了畜牧兽医专业,开班即有38名同学报名。“黑龙江毕竟是畜牧业大省,我们看好这块市场。”

    校企联办:让学生毕业就能顶岗

    多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使哈尔滨轻工业学校校长李明强深有感触。“职业教育的问题,一句话,我们的人才培养跟不上需求。事实是,工厂需要的人才学校培养不出来,学校培养的学生业务规格又很难在实践中达标。”症结在于,学生实训不足。

    据介绍,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企校联办,培养的学生完全按照企业标准达到技能型和实用型的要求。为了引进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哈尔滨轻工业学校筹资400万按照企业需要的型号选购数控设备,投入到哈尔滨三维汽轮机叶片厂和哈尔滨轻工工程塑料厂,上述两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学生可随时前往企业实习。目前,学校已先期投入140万元购买了部分设备。“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将设备投放到企业,既节省大笔养护费用,又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还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难题,何乐而不为?”

    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哈尔滨轻工业学校每年都要选送多名教师去省外或出国进行技能培训。“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远远不如具有动手操作技能有意义。”这些务实的做法,很快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个学校数控专业培养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接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完全得益于学生的实训经验。

    以企业带动教学以教育带动产业

    在富裕县,有一所农技高中,闻名遐迩。这所学校的兴盛,得益于当地的一个企业。富裕县原本有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实现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光明乳业集团进驻富裕后,非常希望该县能够多多出现养奶牛的明白人,以提高奶源的数量和质量。于是,县农技高中以培养“养奶牛的明白人”为主题,开起了培训班。培训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懂得养牛的实用技术,而且相关的乳业知识也很丰富,那种现代化的养牛方法很快在乡镇一级挤奶站和光明乳业集团中声名鹊起,大大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县政府为了鼓励农技高中,连续三年为该校投入108万,用于扩大培训班的规模。至今,该校共开办了十期培训班,培养学员3175人。

    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了,学校生存问题解决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解决了。如今,富裕县的畜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不但保证了光明乳业集团的奶源,而且带动起该县与乳制品相关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正如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树卿所说,对于职业教育来讲,生存环境固然险恶,但关键还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