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20日电 在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促其“三年解困”——自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为延寿、泰来、兰西、望奎等“十弱”量身定制了解困方案之后,十个弱县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调整思路、改变打法,集中力量狠抓项目。
不到一年时间,从统计局监测的8项指标看,虽然“十弱”总量较少,但有5项增速超过了“十强”;“十弱”正大步走在解困路上。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个县中有7个不通铁路、全口径财政收入仅占全省县域财政收入的6%、人均GDP不到全省县域人均的一半。“十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克服的沟坎儿一个又一个———
钱从哪来?“十弱”因县域工业多为中小企业,产品档次及经营水平较低,企业资信程度普遍较差,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寥寥无几。
“招商引资是解决资金困扰的突破口。”省县域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侯立宏说,就全省情况看,“十弱”招商引资的进展缓慢,虽然与弱县的基础条件、环境条件差有很大关系,但人为的努力不是没有增长的空间。
非国有经济发展落后,是导致黑龙江省经济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十弱县中,发展快的县占县域经济的30%多,慢的仅占百分之十几。
省农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黑龙江省十弱县的个体私营企业多集中在商贸服务领域,工业性企业尤其少。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主体也由国家单一投资转向多元投资。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弱县中以费养人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管制较严、收费较多的经济环境,客观上制约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省县域工业比全省工业比重低20个百分点左右,2/3的县没有形成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这种情况在“十弱”中表现尤为突出。有的县虽然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但由于没有强壮的龙头牵动,使优势产业发展又受到制约,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为此,有识之士建议,省里在项目上要加大对弱县的支持。凡是适合弱县发展的,应优先投放给弱县,并跟随项目捆绑使用省直各部门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集中统一投入,力求尽快见效。
对培育主导产业,“十弱”县自身也在不断努力,招商引资被推为首选。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后,十弱县都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过,对各地大张旗鼓的招商,侯立宏却建言到:不可人云亦云,盲目上项目;突出自身特色、形成自身优势是关键。
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在于挖掘并发挥好自身优势。从调查情况看,十弱县3年内计划上的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有5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产业趋同问题已开始显现。侯立宏说,弱县多为农业县,将解困振兴的突破口放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本无可厚非,但大家的思路都集中到相同的几个产业上,盼富心切,在市场判断、效益分析和远景预测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