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25日电 过街通道、过街天桥、自助式红绿灯……城市交通设施日益发展,但哈尔滨市民过街却成了难事,事故屡有发生。近日,记者对哈市一些路段的市民过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市民过街的习惯仍是“伺机而行”,由此也导致了诸多问题。
园林通道引来行人随意过街
哈尔滨市许多主要街道的绿化带都建有园林养护作业通道,这些专业用道如今却成了市民随意横穿马路的路口。20日7时许,记者在龙橡路口的一个园林养护作业通道观察了20余分钟,共有28位市民经此横穿学府路。其中,不但有两位抱孩子的年轻妇女,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
在该路口左边50米处,架设有一座过街天桥,右边30米处则有一个过街通道。记者随机对附近10位居民进行采访,发现经常由园林通道横穿马路的竟占60%%,走过街天桥的占30%%,走过街通道的只占10%%。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穿马路图的是方便,大家都是这么过道的。
这种情况在学府路的其他路段也相当普遍。当日8时至11时,记者在哈医大校部门前、服装城门前、中央红超市门前、理工大学门前,目睹了近百名市民经园林通道横穿马路。据了解,由于市民随意过街,这条一类道路经常出事故。仅今年夏季,记者就曾亲眼目睹两起车祸,一位女士由中央红超市往对面医院穿行,被一辆加速超车的捷达车撞飞;一外地民工在市图书馆门前翻越主道水泥护栏,被一辆货车撞飞……
无信号灯斑马线形同虚设
哈尔滨市的立交桥越来越多,也分割出了大大小小无数个路口。为方便居民过街,这些路口均设置了斑马线,然而,由于这些斑马线旁没有监督系统、信号灯或是标志牌,车辆和行人往往都是随到随过。21日,记者在和兴路立交桥下看到,四个路口的八个斑马线,大多成了摆设。
8时许,记者看到,很多行人不走斑马线,与车辆抢行,一位女士甚至在车与车之间的空隙过街。很多过街市民说,道又不宽,两三步就抢过去了,都是上班,很着急。
这种情况在霁虹桥下坡处更显突出。在通往地段街、经纬街和霁虹街的三个街口处,都有斑马线,但由于没有信号灯,市民在此过街时往往就是在车辆间穿梭,三成以上行人不走斑马线。
学校周边也存在这种情况,当日,记者在道外南马路小学门前看到,学校两个校区间的马路都有斑马线,但却没有信号灯。路上有四五个线路的公交车经过,学生过街经常与车争行。一名小学生说,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过马路要走红绿灯,可这里没有灯,我们只好跑着过街。
自助红绿灯多数行人不会用
据交警部门介绍,哈尔滨市内目前有38个自助式红绿灯,是为方便市民过街设置的。按下按钮,就可等待绿灯过街,该灯使用起来的确方便,但效果却并不好。22日,记者在和兴四道街、七政街和工程师街的路口看到,自助红绿灯的使用处于无序状态。
和兴四道街路口的车流十分密集,仅经此的公交车就有10条线路。路口设置了自助式红绿灯,按钮距离地面仅1米多高,大人、孩子都能触摸到。8时许,记者轻轻按动按钮,没过两分钟时间,路口的绿灯就变亮了。但奇怪的是,就在记者等待的过程中,不少行人已经径直走入了车流。记者在此又观察了十余分钟,发现过街的百余名市民中使用按钮的只有五六个人。
七政街路口的情况也是如此。两名小学生在此不断拍动按钮,记者寻问按钮用途,他们说是交警指挥交通用的。记者在此注意到,不少按了按钮的市民,也会随着人流在灯未变绿时横过马路,按下按钮后等绿灯的市民不到10%%。
19时许,一群补课回家的初中生在工程街路口过街,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20名学生,其中40%的学生称从来没有用过这种装置,还有40%的学生说这东西根本不好使,只有20%的学生坚持按钮等灯、按灯过街,不过他们也在抱怨,自己遵守规则,可来往车辆却不“配合”。
过街天桥 利用率比较低
哈尔滨市过街天桥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还是新建的钢体天桥。然而,这些方便市民过街的天桥,不同地段、不同季节的利用率却并不均衡。
7时许,记者在哈平路跃兴路附近的过街天桥看到,半个小时之内,在此通过的市民只有4人。住在附近的孙大爷说,这里居民区少,加之天桥前方有一个宽敞的路口,离居民区更近,所以走天桥的人就少了,基本都是老年人走,年轻人大多不走天桥。建天桥就该把道口封上,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9时许,记者在服装城门前的过街天桥则看到另一种景象,上面人头攒动,过街十分缓慢。然而,当记者走上桥却发现,桥上行人并不很多,占据空间的大多竟是摆摊者。
附近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其实过桥者七成以上都不是附近居民,居民们不上桥过街的原因主要是:乞丐和小摊占道,太挤了;路不好走,夏天湿,冬天滑,摔一下就受伤;上上下下,绕远不方便。
地下通道如同迷宫
哈尔滨市地下通道比较多,其中多数还是利用人防工程建设的通道。市民大多不愿由此过道,因为走这些通道就和进了迷宫一样,经常是找不到路,或找错了方向。
在秋林地区,地下通道尤其多。在地上转盘道附近,堵车现象隔几分钟就会发生一次,过街的市民与车抢行现象十分严重。市民王先生说,地下通道很多都和地下商业街连着,楼梯是七转八转,指示标志又不明显,走下去经常就找不到东南西北。本来一两分钟就能过的街,有时十几分钟才能找着出口。
霁虹桥下的地下通道,每天的行人也非常少。通道成了非法小商贩的聚集地,两侧墙壁的乱涂乱画现象也相当严重。据市民介绍,在这个通道过街的,多数都是外地人。市民不在此过道的原因除了嫌麻烦之外,还因为经常在该处逗留人员身份复杂,通道又比较暗,担心不安全。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各种通道不能充分使用,不但浪费了资源,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地面甚至是附近路段的拥堵。以秋林地区为例,平均每天客流量都在10万人次上下,由于多数行人选择斑马线过街,而且都是“伺机而行”,交通矛盾几乎形成了死结。本报记者张同文/摄
观点
居民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
幸福家园一位居民说,如果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市民又怎么能养成良好的过街习惯。该设信号灯的地方不设灯,该管理的不管理。你乱我也乱,大家也就一起乱了。
电塔街一位居民说,电塔街两侧有千余户居民,街上却连个过街天桥都没有,大家也都知道怎样过马路安全,但没有过街设施,只能冒险过街。
司机对违章行人惩罚太轻
一位出租车司机说,新《交通法》出台后,如果行人违规,撞了人的司机仍要负责一半以上的赔偿。行人违规却要司机负责,多数司机认为这“不合理”。因为在哈尔滨市,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
一位司机说,维护交通安全是大家的事,必须出台惩罚办法,对那些随意穿行马路的行人进行约束。
交警解决问题尚需时日
哈尔滨市交警指挥中心的一位民警说,规范市民过街需要过程,从硬件来说就是需要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从软件来说更需要市民牢固树立过街的安全意识。作为管理部门之一,交警部门的人力、物力毕竟有限,涉及问题需要一步步解决。比如,过街普遍存在的“遵警不遵灯”问题,如果建立起完善的监控系统,落实惩处措施,就会更容易解决,但这需要时日。
专家培养市民正确过街
哈尔滨市政设计院一位工程师说,哈尔滨市将再建五座过街天桥,位置均是市民有强烈需求的地点,个别天桥设计甚至开始有了自行车车道、盲人行道等考虑。建设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居民更应养成良好的过街习惯,否则就会出现越发展越浪费的局面。市民正确的交通意识和过街行为是保障和改善交通秩序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