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5日电 近日,在阿城千亩农业科技园区,记者看到了黑龙江省惟一的与国家航天育种中心合作种植的航天育种大豆丰收的景象。据介绍,园区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科技引进与开发示范相结合,产业化连结与带动农民增收相结合的模式,建园半年来,收到了少投入,多产出,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阿城农业科技园区今年3月启动,选址在阿城小康示范村西华村和省级文明村红新村的1000亩农田,在项目规划上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实行市场招标。经筛选,有三个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入园。黑龙江三北绿化工程公司建设300亩优质苗木小区;省农家金农业发展公司建设200亩航天育种繁育推广基地;阿什河出口肉牛养殖公司种植200亩优质牧草。这三个企业都是近两年政府农业开发项目的建设单位,而且分别以东北林大、省春田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所和省农科院为科技依托单位,开发项目科技含量高,推广价值大。还有400亩绿色水稻种植项目,在农业开发办直接指导下,交由红新村20户农户统一规划实施。
园区交给企业和农民经营,政府应负的管理责任并未放松。6月中旬,阿城市植保部门掌握了草地螟将大面积为害的预报,及时指导各入园企业和农户喷药防治,有效控制了虫情。还在治理草荒时,协调调动劳力,妥善解决了与农民争工的问题。投资园区道路、桥涵、机井等基础建设,为入园企业和农户提供必需的综合服务。
目前,园区的这种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已被证明实用有效。园区四大项目均有良好的效益。航天育种小区栽种了7个品种的太空大豆和太空蔬菜,由于生长情况达到预期效果,国家航天育种中心已同意将这里挂牌为黑龙江航天种子繁育基地,并同意留下30%的种子用于扶持当地农民。苗木小区繁育了20多种我省山区苗木,为北方城市绿化增添了新树种。从东北农大引进的5个优质牧草品种试种成功,将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园区建设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出租园区土地的115户256个劳力,除收取土地租金外,仅入园打工人员均增收350元以上,还有70多人外出打工,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