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7日电 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中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25人死亡,近3000人受伤,约10万人被迫离家避难。新潟市与哈尔滨市是友好城市,在学术交流上来往十分密切。26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黑龙江在新潟的研修人员均安然无恙。
友好单位第一时间发出慰问
记者从黑龙江省政府外事办公室了解到,黑龙江省在日本新潟学习、工作的人员有百人左右,多数为研修生、留学生,而地震的震中地区多在山地乡镇,因此我省在日学习工作人员受伤的可能性不大,截至目前尚未接到有关人员的伤亡报告。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从1982年起就与日本新潟市市民病院结为友好医院,每年送4名医生前往该院研修。目前,该院心内二科医生李莹和B超室医生武金玉正在新潟研修。得知当地发生强烈地震之后,该院副院长李晓阳24日即发传真向新潟市市民病院表示慰问,了解在日研修人员的安全状况。日本方面很快回传真表示感谢,并告诉他们大地震的震中在新潟县长冈市附近,距新潟市还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因此地震对新潟市并未造成大的破坏,哈尔滨市一院两位研修生也平安无事,正常的学习、工作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在通话中武金玉、李莹告诉李晓阳副院长,当天地震时,他们只感觉到剧烈晃动,像在坐船一样,持续了差不多一分钟。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对于地震的镇静,除了开始时公寓楼里的那些日本人有些反应以外,此后只有几个中国人大声地安慰彼此,日本人大都神态自若,楼下的各种店铺依然不断有新的顾客上门,似乎完全不受影响。
但镇静不是冷漠,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救援行动组织十分迅速,新潟市市民病院也组织了医疗队前往震区救援,但并没有同意他们这些外国研修人员参加,他们的学习、工作依然如常。
黑龙江省医院医生被震到床下
黑龙江省医院作为中日友好医院,与新潟县癌中心、新潟县立波市立综合病院等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目前,该院血液科副主任付新佳、孙薇和王丽艳医生都在新潟县癌中心研修。在先期回国的该院李贵医生的“指导”下,26日晚记者拨通了他们所在宾馆的电话。
总机拨通后,记者按照李贵的指点向接线员说了声“你哈奇贼唠高(日语意思为转2805)”,接听电话的是省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付新佳,在癌中心学习工作了一天的他刚刚回宾馆休息。付新佳告诉记者,他们所住的宾馆汉语大意为“太阳之路”,这是一座13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他和省医院的同事以及哈医大一院、哈市一院的3位研修生都住在8层,每人一个房间。据其讲,地震时是当地时间18时左右,震动十分强烈,平息后大家急忙跑出来看看自己的同事和老乡情况如何。“当时孙薇正躺在床上休息,结果一下子被震到地上去了。”付新佳笑着说,“不过谁都没受伤。”
这次地震给付新佳印象最深的不是剧烈的震动,而是日本有关部门的反应之快:“震动刚刚平息,也就过了1分钟的样子吧,当地电视、广播马上便报道了震中的位置、震级,以及地震将引发的海啸级别,影响到的区域,提醒当地居民如何防范。”另一个让他感动的是新潟教育台的“安否情报”,就是为那些灾区亲友之间通过电视台询问情况、互报平安的节目。屏幕上打出信息的发出者和对象的名字、地址和留言,一般都是“平安吗”、“很担心,请回电”等。但是无论是多么平常的话,播报员都不厌其烦地逐条念诵。
付新佳说,大地震过后这里又发生了几次余震,从电视新闻看震区的公路、铁路等设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虽然以前也曾经在电视上看到地震后的惨状,但是,当真正遭遇地震时,才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可怕。不过目前新潟市物资供应、物价等方面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变化,我们在这里一切都挺好的。”
李贵:日本防震意识很强
省医院实验诊断部副主任检验师李贵今年也曾前往日本新潟县癌中心研修血液病诊断,在地震发生前一周,10月16日刚刚回到哈市。
“日本的防震教育搞得非常好。”李贵说,“新潟市民家家都有一本自救手册,我们到日本一住进宾馆就领到了。手册的第一条就是遇到地震怎么自救,特别强调了不要往外跑,要钻到桌子下面或墙角里,免得被砸伤。”
据李贵介绍,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国家,新潟的地震其实较少发生,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都没有波及到这里。但是,在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次大地震之后,当地的防震措施一直搞得比较好。在那里,比较富裕的市民住的都是日语叫做“尼克亚”的二三层小别墅。这种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用木材钉出框架,中间填充人造棉,两面钉上人造板。这样的建筑即使平移都不会倒塌,更不要说震动了。当地的冬季一般也就有半个月左右温度能够达到零下七八摄氏度,因此这样的房屋在保暖上没有什么大问题。
像普通的公寓和宾馆虽然不能采用木质结构,但当地建楼用的都是钢筋水泥,根本不用砖头,防震性能非常好,一般7级以下的地震不会造成倒塌。“这样强烈的地震只死亡20多人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但这个幸运不是偶然的。”李贵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