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日电 按照省委统战部的部署,2004年初,农工民主党黑龙江省委成立了“资源型城市现状及转型对策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深入到大庆市、伊春市、鹤岗市,就资源型城市的现状、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状况与全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存在着如何实现经济转型或在依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调查结果也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只要科学地发展经济,转型之路仍然是宽广的。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随着资源减少而走向衰落具有必然性,资源型城市或迟或早都必须走经济转型之路。如何转型,课题组开出9大药方。
科学的发展观——经济转型之根本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该跳出单纯从本地区条件思考问题的习惯,要按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来运作。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最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综合规划,全省统筹———经济转型之重点
黑龙江省除了这7个资源型城市外,其它市也有局部资源区域,其产业结构、发展速度与规模,也与资源有关,并受资源制约。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是要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寻求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已不是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环境污染、促进全省区域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全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综合规划,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考虑解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帮助城市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国家制定新的资源产业发展方针,确保产业发展政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统一。应尽快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援助政策,鼓励选择、发展替代产业,扶持并促进非资源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转型需要政府埋单。省和中央政府应区别各类资源城市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反哺机制,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如设立衰老报废矿山转户基金和技术改造专项基金,提高单一资源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抓好城市和矿山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下大力气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应协调推动企业与地方尽快制定部分资源枯竭地区的产业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为加快林业的改革和建设,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办林业,国家应尽快出台森林、林木、林地“三权”流转条例。
政企分离——祛除转型阻力之关键
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和全国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至今尚未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体制障碍,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政企不分。毋庸置疑,“政企不分”在以往特定历史时期,的确发挥过诸如“运行成本低”、“办事效率高”等优势,但现在“政企不分”却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大阻力。“政企不分”,不仅严重阻碍着政府职能转变,造成政府管理职能的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大量存在,而且还严重阻碍着政府各经济主体特别是资源型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剥离“企业办社会”——卸掉企业重装
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另一个机制上和体制上的通病,就是因“企业办社会”造成的企业负担沉重。大庆市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社会事业,还有三分之二左右由大企业承办。鹤岗煤矿集团办社会机构99个,人员6412人,年经费支出2亿多元。伊春的森工企业不仅办医疗、教育,还办公、检、法。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关键是解决地方政府的接收经费问题。建议:1、在一定时间内,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通过增加地方税收留成比例,向地方提供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资金来源。2、中央、省、市政府和企业各拿出一部分经费,以中央为主,几年以后企业全部退出。
引进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注新血添活力
各级政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胆放手让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政府要加强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到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集中精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创造使地区比较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特别是要加紧培育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增强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增强本地区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稳定的保证
受就业压力影响,近期必须尽量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有四个问题需要注意:1、必须结合地方优势资源,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尽量选择产业链延伸能力强,并有望培育成接续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来发展。2、在解决就业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职工就业的巨大潜力,积极开拓就业空间。3、要将提高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作为解决就业、调整结构的根本前提,设立下岗职工培训援助基金,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基地,在搞好对下岗职工技能培训的同时,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4、把支持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恢复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结合起来。
延长产业链,增加资源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
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尽管可采资源最终会走向枯竭,但还是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精深加工、发展相关产业等办法,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
实施再城市化战略——为成功转型加速
资源型城市几乎都是先有企业,后形成社会并设立政府,普遍存在企业管理城市,企业功能等同于城市功能,有“城”而无“市”等现象。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区混杂、社会服务功能弱、投资环境差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本着经营城市的理念,实施再城市化战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开拓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的新思路。资源型城市的初期,几乎都是作为企业功能区建设的,城市功能先天不足,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给资源型城市重新定位。经营城市要以城市规划为前提,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将企业办社会的部分完全交由政府来管理。对资源已经开始递减的城市,要以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和城市重新定位来明确发展方向,掌握转型的主动权,将转型和提升现代城市整体竞争力融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