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报道 一辆吉普车在乡间公路上疾驰,突遇农民挖沟修渠道路中断。吉普车和其他车辆一样,准备调头绕行。
"那不是麻老师的车吗?"有人大声喊道。
在场的20多个农民全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不由分说,推的推、抬的抬、垫的垫,七手八脚硬是让吉普车越过了深沟。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黑龙江省富锦市的一个真实故事。农民们称的"麻老师"并非什么大人物,她是富锦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名叫麻晶莉。
麻晶莉连声道谢。农民们反而不好意思了:"麻老师一年到头为咱操心,这点小事儿算啥?"
从大学讲台到广阔田野
"最后一次问你,想好了吗?"系党总支书记问。
"想好了。我家乡的农民对科学种田一无所知,我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为他们服务。"麻晶莉回答。
"那好吧。如果有困难来找学校,这里永远是你的娘家",党总支书记诚恳地说。
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仅4年、时年27岁的麻晶莉谢绝了母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再三挽留,回到家乡富锦市组建经济作物指导站。
第一次走进农民西瓜地看到的情景让麻晶莉感触很深:刨个坑、扔点肥、撒把籽、踢脚土,三招两式完活儿。麻晶莉吃惊地问农民,这样种能行吗?农民白了麻晶莉一眼,反问道:"有啥不行,种地还能种出花儿来?"
麻晶莉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农民认识到科学种田的作用。
麻晶莉从全国各地引进了48个西瓜新品种,通过试验摸索最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在15公里的乡路上,从育苗、栽苗环节开始,与农民一道精心侍弄试验田。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当年获得了成功,西瓜获得前所未有的丰收。农民开始对麻晶莉刮目相看,争抢着为她种试验田。
如今,这些经麻晶莉试验、推广的西瓜,已经成为富锦市一些村屯的立村产业。2003年,富锦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57元,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来自西瓜种植的收入。
1992年,麻晶莉接任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后,带领农技推广人员跑遍全市396个村,举办了800多期培训班,培训农民10多万人次,深受农民欢迎。据统计,麻晶莉每年深入村屯指导不少于200天,每年下乡讲课不少于300学时。
在麻晶莉的带领下,富锦市的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跨越性进展,培训方式拓展到小区示范、田间博览以及电视讲座、专家门诊、咨询热线等多种形式,在全市建立起市、乡(镇)、村三级科技示范区298个,为农民提供了看得见的活教材,受到了农业部专家的高度评价。
农民的求助就是命令
随便翻开富锦市任何一户农民的小本子,都会看到一个相同的电话号码,那就是麻晶莉家的电话。
麻晶莉家的电话是名副其实的"热线",而且多半是在一早一晚响起。因为只有这个时候,麻晶莉才有可能在家里。
当地农民经常通过电话向麻晶莉咨询,麻晶莉有求必应。农民们说,有麻老师在,我们的收成就有了保障。多年来,麻晶莉的手机号码也一直没有变,她说:"因为全市农民都知道这个号码。"
有一次,太安村一农户的孩子在给大豆喷施封闭除草剂时,不知该用乙草胺还是丁草胺,就打电话问麻晶莉。麻晶莉耐心地告诉他,旱田要用乙草胺、水稻要用丁草胺,不能用错,否则会造成作物绝产。
电话放下了,麻晶莉的心却放不下,她担心孩子听不懂。第二天早晨4点,麻晶莉又赶到了20公里外的这户农家,亲手帮助孩子配好了农药才离开。
1996年6月,富锦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玉米茎基腐病,发病面积达40多万亩。千百双农民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麻晶莉:"麻老师,你说咋办吧?我们信你的。"
麻晶莉陷入两难。当时,世界上还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如果毁种,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但农民将面临数千万元的损失。如果防治,一旦不成功不仅损失巨大,自己还难辞其咎。
权衡之后,麻晶莉毅然选择了后者。经过几个昼夜的努力,麻晶莉和她的同事们终于成功配制出了一种新药剂,挽救了大面积要毁种的玉米,同时填补了国内玉米茎基腐病防治技术的空白。
为了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和农业生产,麻晶莉千方百计培育壮大专业农技推广队伍,言传身教年轻同事一心服务农民。目前,富锦市农技推广中心大专以上学历有21人,有农艺师职称的23人,大部分科技干部都能独挡一面。
近年来,各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被削弱的趋势。采纳麻晶莉的建议,富锦市在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都配备一名主管农技推广工作的副主任,由原农技推广站站长担任,全市农技推广工作不仅没"断层",反而得到了加强。
庄稼丰收是最好的回报
"我的手机呢?"躺在病床上的麻晶莉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问。
"我帮你关了。"守在身边的丈夫心疼地说。
"那可不行。他们打家里电话找不到我,会打手机的。"麻晶莉说的"他们",是那些十里八乡的农民。
这是2004年春天。长期超负荷工作,使麻晶莉积劳成疾。2001年一次体检中,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大夫让她立即做手术,她却一拖再拖,直到肌瘤严重压迫血管终于支撑不住,麻晶莉被"强行"推上了手术台。
正是备春耕大忙时期,麻晶莉心里着急。果然,手机一打开,电话就接踵而至。麻晶莉躺在病床上一一回答,遥控指导农民。医生命令她必须休息半年,可是在手术后的第13天,麻晶莉的身影就出现在一户农民的甜菜育苗现场。
麻晶莉的一位老同学曾高薪聘请她担任自己公司的副总经理,麻晶莉谢绝了。麻晶莉说:"我现在的工作条件虽然艰苦,工资也没多少,但我很踏实也很满足。因为我所付出的一切,在农民的信任和收获中得到了回报!"
麻晶莉是一个"工作狂"。1998年11月,麻晶莉等一行4人到省农委汇报项目。他们蹲在一家小旅店准备汇报材料,麻晶莉足足5天没出屋,吃了5天方便面。
麻晶莉不顾家,实在是因为顾不上。她的家务活大部分是在夜里10点以后才有时间做,邻居们常常深夜还能听到她家洗衣机转动的声音。去年春季,麻晶莉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乡村指导春耕生产,无暇照顾家人,她的女儿直到5月中旬还穿着棉鞋。
身为普通的农技干部,麻晶莉以自己的奉献得到了农民的爱戴和尊敬。在富锦市农村,提起麻晶莉的名字,农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麻老师,没啥说的。"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国庆节前的一天傍晚,记者在上街基镇万宝村看到,村民们为了让忙活了小半天的麻晶莉到自己家里吃饭,争得面红耳赤。麻晶莉笑着一一婉言谢绝了。她乘坐的汽车走出了很远,乡亲们还站在路边使劲地向她招手。
17年来,麻晶莉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引进传播了30多项农业生产新技术,普及推广面积1480多万亩次,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17年来,麻晶莉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十佳公仆"、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还光荣地成为党的十六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