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三道镇农民正抓紧时机实施秋整地,为来年种地早作准备。
东北网11月5日电 沐浴着秋日的暖阳,抚摩着满眼的金黄。不论是闷头在田间整地,还是在粮库得意地点钱,农民们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政策好,科学种地更少不了。
良种立下头功
拜泉县三道镇利华村的朱志财今年种了48亩水稻,为了有个好收成,春播时他特意跑到250多里外的绥化买了“绥粳4号”。面对记者,种了十几年地的他一拍大腿说,“嗨,种地还得讲科学”。
按以前的老方法,朱志财买种子不是就近就是随大流儿,可秋天一算账,不是产量不高就是米质不好,卖不上价儿。今年他请教了县里的农技师,还订了报纸,开始琢磨起“种子、化肥和田间管理”了。科学种田立竿见影,今年他种的水稻不但产量高而且米质好,正在脱粒就有人上门收购。朱志财指着堆成小山似的稻垛说,“光水稻就能卖3万多,比去年多挣一万五。”
像朱志财一样,三道镇的种田大户何宝林也是“千里迢迢”为良种。何宝林今年种了150亩地,其中90亩是水稻,他拿以往种过的七八个品种做试验,通过多次对比,决定全部使用建三江农场的稻种。大棚育苗、机械插秧、干湿结合、提高积温……精心选种,用心侍弄,到秋天产量、品质双丰收。眼瞅着自己的稻子成了抢手货,高兴得直搓手的何宝林不住地念叨:“这回再不用吃瞎种地的亏了。”
肇东市把住种子进口关,控制“散滥杂”种子,推广高脂肪、高赖氨酸、高淀粉玉米种子。春耕时,绥化市种子公司和农科所整天都被农民糊住了,门槛都快被踩破了。来自省农委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全省优良品种率、种子包衣率分别达到95%和60%,比去年提高5个和6.3个百分点。
农家肥大农机受宠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今年国家“一免两补”的好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开始注重对土地“后劲”的养护了。肇东市昌五镇向前村的任中玉老汉养了18年鸡,规模已由当初的500只变成了现在的3万只,仅副产品鸡粪一年就达30万公斤,今年一下子就卖了10万多块钱。正在院子晾鸡粪干的任老汉说,“今年的农家肥特别抢手,春播时到我家拉鸡粪都得排号”,“就连大庆的都开车来拉。”
“今年大型农机具有了用武之地”,海伦市祥富镇党委书记付长铭介绍说,去年省里给配备了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对“大豆之乡”推广连片种植高油、高蛋白大豆功不可没。仅新设村农机合作社就有大型农机具5台(套)。尝到了甜头,日前镇里又花4万多元购置了旋耕灭茬机。现在镇里的大型农机具都在满负荷生产,歇人不歇机器,24小时在田里进行秋整地。
海伦市海北镇的农机合作社更是由去年的5个一下子增加到了13个。翻、耙、松、起一条龙作业,大型农机具有利于推广大规模连片种植、抗旱、降低生产成本,好处多多。用一位老农的话说,“从3公分到40公分,深松浅翻都行,比小四轮强百倍”。
据了解,今年黑龙江省新增各类拖拉机2.7万台,配套农具3.3万台(件),联合收割机1600台,黑土地上大农机跑得正欢。
增产增收靠科技
肇东市姜家乡头井子双安村的韩春生今年种了70亩玉米,他一改往年的“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将六七个品种集中到两个优质品种。这不,玉米棒刚一掰下来就有人上门收购。“最少能打4万公斤,挣2万没问题”,看着满院子棒大、粒满的“金苞米”,两口子乐得合不拢嘴。
除了种植面积增加,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施标准化生产是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又一“助推器”。今年肇东市粮食产量达32.1亿斤,比去年增长近50%,其“当家作物”——玉米的中晚熟品种种植比例大幅增加,由去年的不足50%增加到今年的80%。春播时实施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种、统一种衣拌种、统一配方施肥,坚持三铲两趟……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优质高效品种,一系列科学种田措施让曾经“风光”一时的“吨粮田”、“水苞米”在肇东没了市场。肇东市农委副主任周刚高兴地说,现在农民追求的是科学的高产,选择品种更理性了,不再一味追求高产了。
将标准化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制成彩色图表和小册子,今年绥化市北林区农技部门向农民提供了“傻瓜技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最少的500亩,大片的5000亩”,海伦市海北镇实施了大豆连片种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防病……
今年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达8136万亩,比上年增加2130万亩,增长35.5%;推广增产效果明显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化栽培技术11项,实施面积1.2亿亩次,比上年增加2000万亩次。在黑龙江省第一个农业标准化年,全省粮食增产中的科技贡献率就达到了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