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9日电 你对哈尔滨整体色彩印象是什么?你认为哈尔滨市城市主色调是什么颜色?在你去过的城市中,你对哪个城市的色彩感觉最好?早在2004年的5月初,受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的委托,哈工大城市规划设计院承担了《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课题。如今,规划完成。8日,记者采访了曾为该项课题的负责人,如今成为哈尔滨市规划局副局长的吴松涛博士后。
主色调要愉悦老百姓
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它的色彩是城市色彩的主色调。人是城市的主人,建筑色彩的选择应该满足市民的生理心理需求。记者随机采访的市民王婧对哈尔滨的城市彩色现状颇有微词。做平面设计的她,每天至少要在电脑前“拼命”6小时,头昏脑胀之余,站在身处17楼的窗前远望,看到的除了一片灰,就是夹杂其间的猩红色,不仅身心难谈愉悦,相反却令自己更加压抑、疲惫。哈尔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人口密集、建筑拥挤,市民的生活节奏就像身后总有人拿着刀在追,市民渴望一个清新、优雅、平和的环境,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据了解,城市色彩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域气候、历史文脉和科技发展。哈尔滨属于寒地城市,开埠至今的城市色彩形成是当时文化主流和经济水平的直接反映。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国内的城市曾一度盛行清水砖墙,举国上下“一片红”,哈尔滨部分现存的民房还能找到这样的痕迹;到了60年代,一些地区又开始墙面干粘石处理,呈现“一片灰”,原北方大厦就是明证;到了80年代又刮起了一阵贴面砖的白色浪潮,同时还配着“宝石兰”的玻璃,哈市此类建筑的代表有市交电招待所、市燃气化总公司和创业大厦等。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发展,对城市色彩形成了“核爆效应”。近年来,哈尔滨的夜景亮化在弱化城市建筑本色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彰显城市主色的新阵地,客观上丰富了百姓休闲的色彩环境。
城市色彩关乎生活质量
日前,在对本地人和外地人进行的城市色彩印象的500份问卷调查中,统计结果对《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民调意见,发现了一些对色彩专项规划有启发性的现象。
调查中发现,本地人大多数对哈市城市色彩的印象是“一片灰”和“有几个地方还行”,对其他城市的色彩好感,答案排序为北京、上海、大连、巴黎……色彩印象来自去过城市的商业中心、旅游景点和主要交通经过地。当问及外地人对哈尔滨的色彩印象时,大多数人首先会狂贬改造前的太阳岛,然后对哈尔滨的建筑大家赞赏,认为色彩丰富,尤其是米黄色主色和白色点缀色的配合,加上独有的欧式建筑,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提及率最多的地方是中央大街和博物馆地区。当问到“冰城最新最漂亮的建筑是哪个”时,比较有趣的是,好多人提到省会展中心和省科技馆。
由此不难看出,本地人对城市色彩的印象来自生活圈、工作圈和休闲圈构成的混合印象,其中比较差的建筑色彩成为挥之不去的痛。市民陈健民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每天过着家庭、单位、休闲三点一线的生活,路边新盖高楼带给自己的惊喜只有一次,但临街建筑颜色上的更迭,尤其是反差较大的改变,每每看到,都会让自己多多少少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原有的颜色因年久弃管面目全非,让人产生胸闷的感觉。相关人士据此得出结论,大多数本地人对哈尔滨的色彩印象是“又爱又恨,爱多恨少”。
美中不足的粉饰街路
在城市色彩规划的前期调研中,哈工大城市规划设计院还针对近年来进行的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哈药路、花园街和大成街等街路的整治中的建筑粉饰效果与反映进行了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表明,市民最满意中央大街和果戈里大街,花园街和宣化街次之,大成街等反映平平。专家据此分析说,以大成街为例,不能说色彩不丰富,但“有色无影”,也就是缺乏线角等变化,单纯的粉饰使临街建筑显得干净多了,但更“闹眼”了;哈药路则在粉饰的同时,在主要墙体上加上了一些色彩鲜艳的壁画,从而与建筑色彩相融合;果戈里大街在粉饰和加装环境小品的同时,又加强了建筑造型,增加了人文关怀,达到了“养眼”的层次。相关人士因此提出建筑粉饰应该与壁画颜色、立面改造等“联袂演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从太平国际机场和哈尔滨火车站分别到开发区间的两条“天地迎宾大道”上的所有临街建筑,如今均在按照这样的专家意见和政府规划实施改造。
与此同时,有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和分析成果,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导则随之出笼,色彩规划原则和方法的确立为达到规范建筑活动的目的,进而市民切实感觉到家乡的色彩魅力,多点生活上的惬意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