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0日电 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测评中,哈尔滨市的人口与劳动力指数是33.7661。客观地说,是这个排在第三的数字,将哈尔滨拉上了“前十”位次。
劳动力资源“蕴藏”丰富
这次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测评,国家统计局共选取五个指标体系,“人口与劳动力”排在首位。这个指标,由规模、素质和结构、管理和利用3个二级子系统,以及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重、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5个三级小指标构成。
表面看,这次测评我市占了人口规模的“便宜”。因为,现有的954.31万人口,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二位,只比成都市略低。但测评结果显示,我市人口与劳动力指标不仅高在了“人口规模”,更高在“人口素质和结构”、“管理和利用”,后两个指标均远远超过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位次在前的城市。
这个结果,在几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也已显现。据市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处处长吴琪慧介绍,目前我市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和文盲人口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和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文化程度越高越明显。门类齐全的专业人才队伍、高素质的百万产业大军,使哈尔滨不仅成为国内知名的特大型城市,更是一座劳动力资源“富矿”。
指标体系凸现人本取向
据分析,这次实力测评,不仅把人口与劳动力因素放在了首位,而且还增加了这个指标的权重。
对这样的评价方式和结果,曾参与我市“九五”和“十五”人才规划起草的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德滨深感欣慰。他说,以往评价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往往强调经济指标,甚至以经济指标为主,这很容易导致实践偏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简单的“以GDP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成了“增长是硬道理”。殊不知,经济建设的基础是人,经济、社会发展等其他所有指标都是靠人创造出来的,人是生产力要素中弹性最大、最核心的因素。李所长认为,这次测评的指标体系凸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取向,它至少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信号———经济发展,一要调动人,二要为了人,单纯的经济指标增长不是发展。
长期从事人口资源调查与研究的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对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有效需求,因为一定数量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都要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各种优秀人才。三是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扩大对外贸易顺差。目前,国外特别是欧洲国家一些传统产业技术含量虽然比我们高得多,但当地劳动力价格太高,所以愿意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来,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的地方理应是首选之地。
这就应了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玉斌的观点:一个城市的人口与劳动力,决定了这个城市的规模,而城市的规模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辐射力与聚集力均成正比。
发挥优势,屏弃低水平竞争
既然劳动力资源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那么我市的经济状况为什么仍不尽如人意?
“从这次测评的经济指标看,我们的优势发挥得并不理想。”李德滨所长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认为,我市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可充分调动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的制度和机制,更没有能够保证这些制度和机制运行到位的配套措施。他说,虽然近一两年情况有所好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但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在我市尚需时日。
市发改委副主任智大勇则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市人力资源的特点是人才潜在优势大与人才大量外流现象并存。他说,近年来我市不仅高、精、尖专业人才比例有所下降,具有中、初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也在往外走,而且一些刚刚接受了现代科技教育、思维最活跃的青年人才的流失较多,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比高级人才的流失影响更大。虽然人才跨地域流动是正常现象,但我市如此大量的“孔雀东南飞”不能不引起各部门重视,因为这种势头如果继续下去,不但优势难优,还会出现优势弱化。
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夫的观点则从另一个侧面给人们注入了“清醒剂”。他说,哈尔滨在这次实力测评中的强项,是客观的规模指标,这既是国家行政区划“划”出来的,也是凭的“老底子”,并不像人家广东、深圳等城市那样靠经济发展产生的强大吸引力、集聚力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哈尔滨要把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实力,还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下一番真功夫。否则,我们只能承受人多带来的资源供给紧张、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等种种苦果。
专家们为此建议,要把控制人口规模与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才战略,加快知识密集型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的政策安排,使哈尔滨的发展尽快跳出低水平竞争的圈子。在保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适当保留和发展一些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城乡劳动就业问题,提高人口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