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阿红在办公室的留影
东北网11月12日电(记者 杜丽华)今晨5时12分,闫阿红停止了呼吸,安详地闭上了双眼。7时15分,黑龙江省眼库的医生摘下了阿红的两片眼角膜,阿红终于实现了她人生最后一个愿望。
得知阿红离世的消息,在阿城电视台工作的同事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人们都不愿相信这样一个优秀的记者,这样一个好同事就这样离去,浮现在他们眼前的还是那个漂亮、善良、坚强而又乐于助人的阿红。
魏阿明是阿红曾经的好搭档,他向记者讲述了一次与阿红共同采访的难忘经历。1998年8月,台里得到品学兼优的学生赵红霞考上大学却因凑不够学费而止步大学校门的新闻线索,派出阿红和阿明前往采访。走进赵红霞的家,他们了解到一家人只有她父亲每月200元的打工费维持,近万元的学费,让焦急的父亲一筹莫展。阿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在第一时间以 《爱心是盏明亮的灯》为题播发了消息。此后,她不仅自己捐款捐物,还四处奔走呼吁各界为赵红霞捐款,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费终于凑齐了,阿红把赵红霞送到火车站,让她踏上了求学路。
“阿红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她对弱者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她对别人的好胜过对她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自己没钱花,也会把仅有的钱给需要帮助的人。”阿红的同事、好朋友鲍红宇哽咽着向记者道出这样一番话。

与病魔搏斗的闫阿红乐观地面对生活
“每次想到阿红,对自己的灵魂都是一次洗礼。”同事刘爽一句话说完就泪流不止,“我和阿红共事不到两年,从她的身上我深刻感受到了要做好事必先做好人的道理。阿红在病重期间还不忘打电话告诉我要注意身体,她的骨子里始终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目光中永远写着真诚二字。阿红对别人和蔼友善,对工作则毫不含糊,在采访过程中,如果她对一个画面或录音不满意,她会急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她会一大早就去追加采访。”
阿城市电视台副台长何凤香告诉记者,2000年仅30岁的阿红患上了子宫内膜癌,坚强的她并没有被病魔吓倒,她一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边坚持在记者工作第一线。同事们经常会看到阿红手捂肚子身体前倾着坚持工作,局领导为了照顾她,没有给她分任务,也不让她坐班,而她却没有丝毫懈怠。她仍坚持采访写新闻,而且稿件的质量更高了,《又见葫芦艳又闻粽子香》等多篇稿件都被评为台里的一等稿。直到她住院手术的前一天她还强忍剧痛,采写稿件《玩泥高手丁敏安》,这篇稿后来被评为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学会好新闻一等奖。“我为有这样一个好同事、好记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何凤香说。
“阿红的好两天两夜都说不完。”同事郑薇激动地说。“她永远是我心中一盏明亮的灯,阿红走了,我会接过她手中的笔,像她那样继续前行。”
“阿红的好两天两夜都说不完。”同事郑薇激动地说。“她永远是我心中一盏明亮的灯,阿红走了,我会接过她手中的笔,像她那样继续前行。”
背景链接:
闫阿红1993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了阿城市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作为电视台的记者,她始终工作在采访第一线,正当她在新闻战线上大展身手的时候,4年前,癌魔无情地侵入了她的身体。她辗转北京、哈尔滨等地治疗,但癌细胞依然在她的身体里肆虐着。闫阿红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逝去,她想到广播电视局的同仁、大学的同学和社会各界的人们对她的帮助,在感激之余,闫阿红毅然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今年9月,她的丈夫通过媒体联系找到了黑龙江省眼库,闫阿红与眼库签订了捐献眼角膜志愿书。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