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金融时报:为何黑龙江信贷投入增长缓慢
2004-11-22 15:15:29 来源:金时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金时网讯 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1%,是1992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工农业生产形势看好,全省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然而与此形成较大对比的是,全省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增长缓慢。至三季度末,按可比口径,各项贷款年初同比少增2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7.9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额居全国各省(市)倒数第6位,人民币贷款增幅在全国各省(市)中最低,5月、7月贷款月环比出现负增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黑龙江省一家银行的负责人针对本分行今年信贷情况的变化,曾对记者做过如下分析:首先是省内新的、有效的市场需求不足;其次是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垄断性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为降低融资成本,实行资金集约化经营,普遍将子公司财务权力逐渐上移,统一在某家银行总行贷款,分行上半年在一家公司就减少了15亿元贷款;第三是分行主动从一些高风险、效益不是很好的行业、企业退出。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该分行信贷从今年初就已经开始放缓,前几个月一直是负增长,直到9月份才恢复到正增长。

    从记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导致黑龙江省信贷增长缓慢的各种因素比较复杂,但根本的原因在于,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的日益加强,信贷准入与标准的提高,辖内不符合贷款的项目与企业较多,使得有效信贷需求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人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的监测企业报表显示,截至9月末,全省77户大型企业货币资金同比增长11.42%,预收账款同比增长1.24倍,大型企业现金流较为充裕,贷款需求减少,并增加了流动资金还款速度。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中,资金循环的链条才不会中断,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也才能得到发挥。而据人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推测,全省在银行开户并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仅占10%左右。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抽样调查同样显示,全省80%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在3B及3B级以下,因此,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旺盛,但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比较少。各家金融机构普遍反映,目前虽然银行可用资金相对充裕,但由于没有好项目,尤其是没有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作为贷款的基础,有可能再度陷入“难贷款”的尴尬境地。部分企业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中,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有所抬头,银行合法权益再次面临受到冲击的危险,因此银行面对新增贷款格外慎重,这是黑龙江省金融机构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家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黑龙江分行负责人就曾这样对记者表示:希望尽快出台保护银行合法权益的相关法规政策,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因为我们已有过类似的教训。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银行通过核销、剥离和划转不良贷款,刚刚出现希望和转机,有精力和能力全面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如果通过银行的支持走上正轨的老工业企业再次出现大面积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最终结局是很危险的。

    实际上,由于受历史性因素和现实经济环境的影响,从1999年到今年9月末的近6年间,黑龙江省金融机构贷款增长一直相对缓慢,新增贷款在当年全国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从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看,由于该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较低,使得金融业的发展也体现出严重不均衡的特点。比如,资金外流现象严重;金融机构数量、种类较少,组成结构相对单一;金融市场发育较慢,大部分企业筹资渠道单一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黑龙江省金融机构近年来信贷投入增长缓慢,金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对经济发展持续推动力较弱,既是制约该省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过去该省经济发展与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所导致的直接结果。

    黑龙江省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信贷增速过低问题,已经引起了人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黑龙江省银监局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视。该省金融管理部门的高层人士认为,在间接融资是该省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社会融资重要渠道的情况下,长期缺乏信贷支持的经济是不稳健的;同时,信贷低速增长将会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主营业务减少等,对金融后续发展不利。因此,银行应该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提高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能力,抓住振兴东北和宏观调控的机遇,在运营机制、信贷结构、风险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加速改进,加大有效贷款的投放力度,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只有共赢才能取胜 斯戆

    一边是有足够的信贷资金,也愿意为东北的振兴倾尽全力,却由于种种原因,信贷资金投放不出去,有劲使不上;一边是东北的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黑龙江省金融机构的尴尬处境耐人寻味。

    振兴东北是国家的重大经济决策。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东北的振兴与东北老企业的改制,二者基本上可以画上等号。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老企业无一例外地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而其中政策性的因素不可忽视。解决这一问题,同样也必须有历史的眼光。企图把沉重的包袱甩给国有商业银行以实现东北的振兴,显然不是一个现实的途径;而把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理解为原有的包袱可以一概豁免,当成又一次“免费的午餐”,同样也是对政策的误解。只有直面历史,各个方面通力合作,用“非常手段”化解历史重负,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双赢”以至“多赢”,东北振兴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由此论之,黑龙江省信贷投入增长缓慢的问题,的确值得大家关注。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