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1月28日讯 冬意渐浓,黑龙江省黑河市农村“文艺团”、“剪纸大院”、“图书大院”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大院”却日益红火。全市农村文化大院普及率达到了62%。
吴翠舫是一个56岁的农村老太太,头发已经花白,却能把架子鼓打得震天响。在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村,有一支农民乐队,吴翠舫正是这支乐队的鼓手。她是村里有名的养牛大户,通过养奶牛致富,有了一些积蓄以后开始琢磨弄点“新玩意儿”,花了1000多元购置了架子鼓。她和村里其他爱好文艺的村民组建了小乐队,有架子鼓、萨克斯、小号和电子琴等多种乐器。
村民关奎湖主动把自己的家设为演出点,他家也因此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逢年过节都要举办演出,农闲的时候更是“隔三差五就来一场”。小乐队以自己身边的事为素材创作节目,歌唱生活、歌颂党,深受村民喜爱,每次演出,观众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在黑河市四嘉子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关振鹏家小院儿里,金灿灿的玉米堆成一座座的小山,在一座座“小山”背后,是一个拥有4000册图书的农民图书馆。关振鹏介绍,这些图书都是“城对乡”捐书活动中捐赠的,主要是农业科技类和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常年向村民开放。今年国家在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黑龙江省实行“两免一补”,村民们的种田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光有热情还不够,现在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非常高,春种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庄稼得病用什么药,村民都喜欢到书里找。
农民图书馆改变了村民关万忠的生活。关万忠家里很穷,三年前住的是破草房。今天他已经住上了砖房,靠的就是科技种菜。蔬菜得了病,他就来图书馆里找书看该怎么用药,精心伺候,科学种植。光蔬菜一项,他就能收入上万元。现在村民总问他今年种什么菜,都把他当成了明白人。“有了好政策,还得有好脑瓜”,享受到图书馆好处的村民这样说。
有了文化大院以后,邻里之间更加亲密,社会风气更加良好,村民通过“文化大院”凑在一起,唠家常,商量春种秋收,不但赌博、酗酒的少了,连以前会员不少的教会都关了门。吴翠舫说:“人不能光知道干活,还总得有点追求。”文化大院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充满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