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80万棵大树斧下"逃生" 换来生态效益数十亿
2004-12-01 09:45:3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1日电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木材经销年度中,省森工总局直属的24个林业局,同比少砍了80万棵大树,企业少收入1.45亿,却为社会“增加”了数十亿的生态价值。

    据省森工总局木材经销局最新统计,这24个林业局(未包括伊春林管局下辖的16个局),年度销售木材263.9万立方米,每立方米平均售价549元,较上年提高了59元。仅此一项,同比增收3063万元。

    这项统计还表明,目前,我省重点国有林区,每生产1立方米商品材,至少要消耗3棵胸径在30厘米左右的大树。由于同比少销了价值1.45亿的26.5万立方米商品材,使至少80万棵大树仍旧安然生长在黑土地上。

    依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式,林木的生态价值,为其实物价值的25 35倍。26.5万立方米木材的生态价值至少44个亿。

    省森工总局木材经销局局长秦宪舜日前分析说,这与总局强化木材销售监督机制,增强了制度的约束力和管理的透明度,完善了销售程序,实行了微机联网管理,每销售一笔木材都有完备的合同等手续,每个林业局都设立了监督电话,木材价格全部上墙公布……严把木材营销关,卓有成效的“堵口子”密不可分。

    据秦宪舜介绍,实行竞价销售,堵住了一人定价、人情价、关系价的口子;实行合同限量订货,取消了大额合同,堵住了大户垄断、大额交款价格下浮的口子;严格控制山上地拨木材,堵住了多拉偷运,以次充好,少检多装的口子;严管了加工原料拨付手续,堵住了赊销多运、不入账和低价供应加工原料的口子;实行微机化管理,严把拨付关、结算关,堵住了少检多装,串等串径,串换品种,结算价格弄虚作假的口子;加强市场预测,实行每木单径定价,堵住了企业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大,效益无谓损失的口子。

    不能再把金鸡当肉鸡

    依照国家计划,我省森工的木材年产量,仍高达400多万立方米,这对本已形销骨立的大森林说来,无疑是雪上加霜。令人痛心的是,被迫采下的这些木材,仅仅是为了换碗饭吃。400万立方米商品材,纯利4个亿。这个“赚头”,维系森工这个大家族,不够半年口粮,却要消耗800万立方米可采资源,损失生态价值数百个亿。这代价实在太大了。

    如果把800万立方米可采资源,比喻为一只可以下蛋的金鸡(每年发挥的生态效益 自身自然生长量),目前黑龙江森工只剩3只,虽然早已贵为稀有濒危保护对象,无奈还是年复一年被充作肉鸡。有关专家警示:3年内金鸡将绝尘于世。

    为了避免这一可悲结局,给子孙多留一点青山绿水,森工系统的绝大多数干部职工已经自觉尽了最大努力,———这努力,凝聚在“1.45亿”这个数字中。在其它行业,它可能不算什么,对森工来说,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引发无尽遐想的数字。

    “1.45亿”,是由可砍却又未砍的80万棵大树换算而来的。可砍,是因为它已被国家列入年度采伐计划,只消省森工总局一声令下,即可合法执行了。砍了,谁也不会说什么。未砍,又不是因为他们不缺钱:全国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14050元,黑龙江是8700元,黑龙江林区职工人均收入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50%%,很苦的。缺钱,又不砍,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

    惊叹这高风亮节,大局意识,忧心又起:勒了又勒的腰带,还能勒多久?“80万棵大树”们,躲过初一,还能躲过十五吗?

    守着金山,何又受困于金山?

    有没有这样一条两全其美的道儿:既能少砍树,又能富起来?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