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农村经济协会频现 协会如何成为农民致富“新引擎”?
2004-12-01 14:43:1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经济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1日电你们成立协会了吗?你加入协会了吗?这是如今农民见面时最常见的“问候”。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专业经济协会应运而生,在农业生产、销售及维护自身利益活动中日益活跃。对于农村经济协会,如何进行规范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农民的“技术老师、经营帮手和生产顾问”,而又不会干涉其职能,使其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11月30日召开的全省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会议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还是近几年的事儿。

    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与竞争激烈的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这是协会产生的诱因。

    分散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信息不灵,难于抵御市场风险,在竞争中自然被动。于是,一种由农民自愿组织、自我管理、自行服务的新型民间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生了。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由农民内在需求引发,在农村土生土长起来的乡村组织,这也正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生命力所在。为此省民政厅副厅长杜临涛说,我们一定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尊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民间属性,对其的管理,一定要坚持农民自愿成立、自主办会、自我发展,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搞包办代替。对于办会的模式,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协会,都可以尝试。她举例说,可以搞技术服务型的,如集贤县丰乐镇东风村西瓜协会成立后,由于提高了生产技术,使他们的“板子房”牌西瓜年销售6000万公斤,产值3600万元,瓜农人均年收入达7000元。可以搞试验经营合作型的,如海伦市联发乡百兴肉牛协会就是由20个党员合作组建的,协会所属的百兴肉牛大市场年交易量达2万多头,交易额达上亿元。还可以做行业利益维护型的,如兴凯湖奶牛协会针对当地几家乳品企业“压奶质,拖奶资”的问题,与有关企业多次协调后,终于解决了拖欠奶资和压奶质的问题,追回奶资15.6万元,维护了广大奶农的权益。最终就是让农民通过实践寻找最适合的办会模式。

    为了推动我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近日,省民政厅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一举打破了常规,放宽了协会准入条件,规定注册资金由过去的3万元降至1000元,会员数量由30到50降低为20个,简化协会登记程序,取消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审批中的筹备程序,具备登记条件的直接办理注册手续,而且允许协会跨行政区域活动和发展会员,尤其对暂时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先实行批准备案制,允许其开展活动,待条件完善后再办理登记手续,“门槛”的大大降低,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步伐。

    但杜临涛副厅长也说,对已经成立的协会要充分放手,帮助实行自我选举、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监督,做到自主、自立,自律、自强。不能用行政手段去干预协会的内部事务,防止协会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只有保持协会的民间性,突出农民在协会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保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内在发展动力,从而真正成为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维护自身利益的保护神,和推动农民致富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