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3日电 近期,“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在黑龙江省内各大高校引发了热议,它触发了人们对大学生伦理观念、感恩意识及家庭教育状况的思索。以此为契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所有班级举办主题班会,利用短剧、诗歌朗诵、歌曲、真情告白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如何对待父母之爱进行深刻的探讨。
2004级俄语班的同学用短剧再现了“辛酸父亲来信”的幕幕场景:父母在家含辛茹苦地劳作,而他们的儿子却在为女朋友买花买衣服,大肆挥霍。最后“儿子”在读完辛酸父亲的来信后,面对舆论的谴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回到家中,跪在了父母面前……
同学们纷纷讲述起自己与父母的故事,讲述父母的关爱,讲述离家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长的牵挂与思念。有人说,以前从未意识到父母的不易,也从未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的不懂事。“什么是‘孝顺’,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时刻牢记着父母的期待,牢记着自己对父母应承担的义务,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一位同学这样说。
同学们发出了“拿什么报答你,我的父母?”的呼声,一致表示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要在一点一滴中向父母谢恩,要让父母看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为自己挂念担心。许多同学在活动后打电话给远方辛勤劳作的父母,以表感激之情。
省内其他高校针对这一事件也在学生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处处长王永发谈到,大学生中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疏漏,也是学校教育的缺失。该校学生工作督导室请了五位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资深教授,在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消费观、恋爱观、苦乐观、学习风气等内容的系列讲座,“给学生补上品德这一课”。
链接
前不久,南方某著名大学收到一位学生父亲的来信。这位父亲在信中讲述,儿子上大学后,无视父母的操劳,也不顾家庭的重负,只有在要钱时才给家里写信,给家里写信就是为了要钱。而索要的钱大多也都是为了追女友或其他社交类的消费。学校将这封充满了一位辛酸父亲心声的来信(隐去了姓名)贴到了公示牌上,各地媒体也纷纷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在高校和社会中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