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6日电 题:桦南忙造民有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桦南林业局就按照上级要求,开始动员山上的职工营造“个体林”——民有林,并且按照造林指标,分配到各林场所。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林区职工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木材生产,对林业政策不托底,觉得营造“个体林”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对这件新鲜事没有明确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林业局号召林场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上山造林,完成计划任务指标。当年,原金沙经营所的所长率先带头在施业区里营造了200亩“个体林”。许多职工纷纷效仿。从1982年到1992年的11年间,全局共营造“个体林”5436亩,由于当年没有履行相应的林权手续等历史原因,无人顾及,致使一部分林地被放弃了抚育管理,到现在仅保存了3038亩,都已成材。
实施天保工程,推行森林管护经营后,林业局抓住这个契机,为前些年营造的“个体林”进行了所有权界定,颁发了林权证,并且广泛宣传省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倡导职工在管护区内营造民有林。进一步明确了民有林的所有权、经营权、转让权等10项权利。从而,让造林者心里托底,营造民有林热情高涨。职工纷纷拿出积蓄,动员亲友和家人上山营造民有林。
2003年春天,大肚川经营所职工葛维刚看中了红霞林场的一个造林地块,于是就与林业局办理了有关手续,投资10万元,营造民有林800亩。桦南县房产局的职工鲍忠海也看好了这个项目,投资21万元,营造了1555亩。密林经营所职工戴跃辉,在1987年自费营造的120亩落叶松民有林已经成林,分布均匀长势良好,预计产值可达30多万元。去年,林业局给他森调设计6.1公顷,采伐后每公顷可获得纯利润1378元。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有了这一片林子就等于造了一个绿色银行,现在不依靠工资就能富裕,老年也有了养老生存的保障啦!
从2000年到2004年春季,全局营造民有林总数达到22213亩,实现了历史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