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2月6日电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等50多项综合指标测评,哈尔滨名列百强城市的第10位,而以前哈尔滨市的综合竞争力为33位。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认为,这不在于我们建了多少楼堂馆所、豪华广场,而是源于执政理念从“为民作主”到“让民作主”的转变,从而夯实我们的执政基础。
“民心工程”干不干 群众说了算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今年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出发,建立了市、区(县)两级救助中心,至今已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得到了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救助款物;救助上访群众13041人;办理法律援助1319件。市委市政府筹建了“劳动力大市场”,使400名“4050”人员找到工作。
为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经常化的帮助,全市成立了206家“爱心超市”,已发动10万人次和近400家企业向“爱心超市”捐赠物品几十万件,得到捐助的特困家庭达到5万余户……这些工作都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广泛征询群众的意见才去做的,是真正的“民心工程”。一些市政建设他们也做,但要通过媒体、电子信箱、市长热线发布公告,将征询来的意见汇总研究,然后再在媒体上发布,请市民投票,最后提请人代会通过。许多群众在建议中说道外地区过江不方便,市委市政府已初步将道外过江桥作为明年的一项重点工程。
杜宇新(哈尔滨市委书记)点评:目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做工作往往只从政府的单项角度考虑,忽视了与群众的双向交流,造成工作错位;有的实质是打着“为民作主”的旗号,干的是飘飘忽忽的政绩工程。建个广场、把主干道修得很漂亮,当然也是为百姓谋利,但更多的群众可能希望政府把自家门前的泥路修一修,下岗职工想找个工作,所以“民心工程”干不干要让群众说了算,这样,才能把人民群众所盼的事和政府想干的事结合起来。
好事没办好 登报向群众道歉
冬季供暖是北方的一件大事,以往由于供暖设备老化和传统的燃煤手段,造成室内温度得不到保证,并产生噪声、粉尘等污染。哈尔滨市为解决老百姓这一“心病”,今年启动了集中供热工程,今年一期工程竣工后,居民家里将改为每天24小时的恒温供热方式,室温由过去的平均16摄氏度提高到18摄氏度,道里、道外两区100多万居民将从中受益。
这对百姓来说本来是件大好事,但由于工程量大、施工工艺高、地下管网复杂和经验不足、组织不当等客观原因,造成工期推迟,给市容市貌、群众出行及城市交通带来影响,市民对此抱怨不断。杜宇新在视察完工程现场后,在第二天的《哈尔滨日报》上刊出市委书记的一段话:供热工程拖延,我们可以讲出若干理由,但老百姓有怨言,我们要向公众作出解释,致以歉意,以求谅解。
政府的这一做法得到群众的赞许。一位曾反映该问题的市民说,头一次看见政府向公众道歉,而且在报纸上公开登了出来,心里的气消了一大半。现在工程建设比过去规范多了,这毕竟是造福市民的好事,我们当然支持。杜宇新点评: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说最不愿去供热工程施工的地区,砖头、泥土就堆在路中央,施工队勤快点把土推开就能行车,可没人愿意干。这说明我们虽然干的是好事,但确实有问题,所以说,即使从长远和全局上看是好事,如果没有办好,或者办的不够好,群众同样不会满意。政府错了就要道歉,人民群众往往是从党委和政府所办的具体事情上,来感受我们执政能力的高低。
与媒体互动 建立批评报道督办机制
哈尔滨在进行太阳岛风景区综合整治时,松北区一段通往市区的主要道路被封闭,公交车也被取消,居民出行受到很大影响,中央和省市媒体进行了批评报道。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迅速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临时调了一路公交车进入该地区,对危险路段设置了交通安全标志.同时,确立了与当地工企单位、社区居委会和群众代表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从而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与媒体的互动配合下,市委市政府稳妥高效地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制定了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的机制。
市委督查室实行专人阅报制度,及时发现反馈涉及本市的批评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新闻媒体互动的制度,实行上下联动进行督查落实,通过工作研讨、以案作训、反馈通报等方式,调动各部门主动介入查办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实地对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已落实的问题进行回访和暗访。今年1至9月,市委督查室共查阅国家、省、市媒体涉及本市的批评报道所反映的问题242件,现已全部办结。
杜宇新评点:我们过去有一种观念,总认为媒体的批评报道是给城市抹黑、给领导“添堵”,对一些批评报道总是捂着盖着躲着,甚至埋怨媒体。实际上批评报道往往能把个人、分散的信息变成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引起党政部门的注意,所以,新闻媒体是政府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好帮手和监督员。实现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是要发扬民主,在当前工作中就是要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不搞“一厢情愿”,否则,人民群众内心里不拥护,党的执政基础就不会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