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实施“天保”工程再造秀美山川
2004-12-07 11:40: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7日电题:“天保”工程再造秀美山川

    记者刘婧佶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提起这些名字人们就会联想到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联想到参天的大树,联想到连绵起伏的绿色山峦。这里是我国天然林资源分布最集中的森林宝库。但曾经由于过度砍伐,森林急剧减少。1998年,针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决定:在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林保护工程。

    近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传来好消息:今年1—8月“三江”林区和带岭局(不含伊春)完成造林26万亩,完成计划的103%。今春抽查造林面积3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比去年提高11.4%。累计私有林保存面积31.6万亩,其中2004年营造2.5万亩。明年绥阳林业局将营造私有林4万亩、常规造林2万亩,造林达到6万亩,是历史上的一个突破。

    大兴安岭和伊春林区是黑龙江最为重要的森林基地。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在贯彻实施“天保工程”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做到“两个合理”。合理确定木材产量,在天保工程确定的214.4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调减,以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确定采伐方式,尽快停止商品性采伐,转移到以培育森林为目的的抚育伐上,同时保留中幼龄林抚育间伐和老龄过熟林更新择伐。二是实现“两个提高”,即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覆被率。三是加大“两个力度”。加大资源管护力度,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力争到2010年,使大兴安岭森林覆被率由2002年的78.4%提高到78.94%,森林蓄积由2002年的5.2亿立方米增加到5.5亿立方米。

    大兴安岭地处中国黑龙江北部,南与松嫩平原相接,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中国东北与华北的天然屏障,从1964年开发到现在,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木材,做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大兴安森林覆盖面积646万公顷,其生态系统直接影响到东北乃至华北地区的气候。大兴安岭对国家的生态贡献远大于经济贡献。但是,大兴安岭地区无霜期短,树木生长慢,平均110年才能达到成熟,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即使恢复也要花很大代价。因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伊春是座林业城市,是国家的重要林业生产基地,因盛产珍贵木材红松,被誉为“红松故乡”、“中国林都”。是国家重要的木材和林木制品生产基地。伊春林区开发建设50多年来,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木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实施“天保”工程以来,伊春市营林战线广大干部群众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和更新方式为主线,以发展民有林破口,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促进了伊春林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002年,全市更新造林27.3万亩,木材产量调减至141.7万立方米,比“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997年减少98.3万立方米,转岗分流一线林业工人2.5万人。 通过上述措施,伊春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逐年恢复。几年来,伊春市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25万亩,其中营造公益林62万亩、民有林18万亩;完成育苗面积2.9万亩,产苗33亿株,森林培育和保护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伊春人大力改革森林培育方式,大力实施了林种、树种结构和更新方式的调整。在更新方式上,实现了由人工更新为主向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并举的转变,并针对采伐方式由皆伐变为大面积低强度择伐的实际,适度加大了人天混更新的比重,完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6.8万亩,使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占人工更新造林的比例由过去的2.5%提高到6.2%;在树种上,由过去以“老三松”为主向针阔结合多树种转变,营造阔叶树5.7万亩,使阔叶树由过去的1.8%增加到2.3%;在林种上,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单一营造用材林向“三大效益”兼顾,用材林、经济林、公益林等多林种共同发展方向转变,用材林面积已由过去占人工林总面积的97%降到88.5%,而其它林种则由2.6%增加到1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定的出台,给森工林区带来了新的春天,截止2003年底,森工林区累计减产1174.2万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资源1956万立方米;完成人工更新造林40.8万公顷(其中公益林造林10.8万公顷),森林抚育99.3公顷,封山育林52.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到822万公顷,净增74万公顷;森林覆被率达到82%,增加7.4个百分点。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9.9万人(其中一次性安置14.4万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创造实施了管护经营责任制,林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了长足发展,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林蛙等多种经营项目迅速发展,建成各类生产基地1339处、产业化基地69处、龙头企业28户,多种经营产值及收入由1997年的30.86亿元提高到72.1亿元,林产工业产值由1997年的22.66亿元提高到32.6亿元,森林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30万人次。

    放眼万顷林海,林涛起伏,雄姿万千。这浩瀚的林海正为黑龙江林区展示着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