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8日电 雄浑的半圆形水泥柱、穹隆式圆圆的楼顶,弥漫着西洋古典风情的雕刻,欧式建筑风格使哈尔滨工人文化宫闻名国内。这座米黄色的巴洛克式建筑,矗立在哈尔滨近半个世纪,风雨中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在哈尔滨人眼中,工人文化宫的建筑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沉淀在他们的心中,因此也当之无愧地被列选为哈尔滨市的"保护建筑"
然而,今年9月初启动的一项工人文化宫维修工程,却在哈尔滨市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施工方和专家、市民围绕"修旧如旧"展开讨论:如何维修,才能保持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特色、才能让这些建筑的风采不致于在现代工匠手中消失殆尽。
保护建筑期待重展古典雄风
工人文化宫建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里曾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德国柏林警察乐团、前苏联鞑靼歌舞团等世界知名的文艺团体也曾亲临文化宫剧场演出。文化宫举办的工人政治学校、工人业余文艺学校、工人业余外语学校、科学技术集训班等,在五六十年代红红火火名噪一时,每天的16时到20时,工人文化宫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但如今的工人文化宫却完全成了另外一番模样:剧场正门上方的巨型浮雕荡然无存,一根根柱饰上的雕花失去了棱角,外侧墙体与地面出现明显缝隙。走进正门,依稀可见一些房间门旁挂过的牌匾痕迹。整幢建筑的内部墙皮大面积脱落,门窗老化变形。四楼天棚已经漏雨,裸露的砖瓦会让人错以为是一栋未完工的烂尾楼。建筑上方尚存的"工人文化宫"五个大字,似乎在悲切地诉说它曾经的激情岁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哈尔滨工人文化宫主任赵广兴分析说,一是文化宫年代久远,整修次数不多,维护没有跟上去;二是近年来,文化宫走"以商养文"道路,将不少房子租出去,最多时有17家单位在里面办公,酒店、银行、保险公司等等,这些单位有的只住不维修,有的即使修理,也是根据自己的情况乱改布局,对建筑造成了一定损害。
"基与此,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文化宫领导班子决定对建筑进行维修,并事前向市城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做了汇报,然后请省里有关部门组织了施工单位的招标。"
"修旧如旧"引来多方争议
因为涉及到保护建筑的维修,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格外重视。一位负责人说:"保护建筑的维修历来是个难题,主要差在钱上。政府投入有限,保护建筑的使用单位大多不愿意投资,我们见文化宫和上级主管部门舍得投入,有维修的热情,觉得这是好事,应该大力支持。6月份,我们组织了专家论证会,确定了多个维修重点,并强调维修的原则有两条:一是'修旧如旧',必须保证保护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结构不被破坏;二是维修后的工人文化宫应该恢复公共文化场所的职能。"
这位负责人说,"我们将专家论证的会议纪要、维修要点送交文化宫,并要求他们按照管理审批程序,将具体维修方案报批后才可以施工。"
就在规划局等待文化宫上报维修方案期间,施工队却早已进驻并开始施工,从一楼到四楼、从前厅到地下、从剧场到休息室,大规模的施工引起了周围群众的疑虑:进屋的二层门扒了、门窗换了、浮雕卸了……现代的瓷砖.大理石一车车拉来了:这是在"修旧如旧"吗?一位叫张先来的老工人说:"我家就在文化宫后面住,听说文化宫正在维修,没事过来看看,一看吓一跳,怎么连浮雕都拆了,那可是欧式建筑的代表呀!"
闻讯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负责人对此也十分不解:在没有任何审批的情况下,文化宫怎么能擅自动工?为防止建筑遭到破坏,名城保护处负责人立即对文化宫的维修进行了现场勘察,发现群众议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宫进门的二层墙和门扒掉是否科学;二是原来所有的木制窗换成了塑钢窗是否改变了建筑风格;三是浮雕是否该拆掉。
文化宫建筑的设计者、知名建筑学者李光耀的态度是:"不保持文化宫的雄伟、庄重、亲切的建筑风格,就不是真正的'修旧如旧',甚至是在破坏这座建筑。"
如何"如旧":专家与施工方的观点碰撞
在舆论的压力下,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不得不再次找到市城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就相关维修情况做出说明。赵广兴主任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这届班子刚刚到任,所有的论证规划和审批等都是前任来做的,我们以为有了专家论证的会议纪要就可以开始维修了,确实不知道还应该再走什么程序。作为文化宫的管理者,我们哪能不希望'修旧如旧'呢,很多市民不了解具体维修细节,因此产生了不少误会,我们也理解。"
11月9日,文化宫负责人、施工单位代表和规划局负责同志来到李光耀家,征求这位最初设计者的意见。已经85岁高龄的李光耀对文化宫的建筑格局、材料、色调等仍然记忆清晰。对争论的三个焦点问题,他坚持要到现场看看后再做结论。
两天后,当工人文化宫的维修接近尾声时,规划局组织的包括李光耀在内的专家组来到现场"会诊"。经过实际查看后,专家在现场召开了一次论证会。尽管在本次会议纪要中,专家们认为此次维修"效果是很好的、成功的",但他们还是不留情面地指出了工人文化宫在"修旧如旧"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一,原建筑在进门时设计的二层墙、门都是出于剧场保暖需要。如今扒掉了,虽然更为宽敞明亮,但已经对原建筑的保暖系统做了破坏;二,因为扒二层墙使里面的方形柱完全裸露出来,与原来室内的圆形柱对比明显,极不协调的格局损害了欧式建筑的风貌;三,剧场顶棚的部分照明系统不该取消、整体色彩尚未还原;四,部分细节的施工过于粗糙。
在意见交流会上,名城保护处负责人再次强调文化宫的维修是违反审批程序的。他说:"维修既然是好事,就要办好,希望文化宫尽快履行程序。"
按照辩证和发展的观点,对文化宫在维修中的一些做法:如在窗户的改造上,不改变原来的结构和形状,塑钢窗采用仿木颜色,舞台设计成伸缩式,将拆掉的浮雕还原成本来面目后重新悬挂等做法,专家们给予了肯定。
作为文化宫的主管部门,哈尔滨市总工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对于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一定采取补救措施,尽快落实,以使"修旧如旧"达到最佳效果。
"修旧如旧"需要解决的难题
保护建筑维修如何做到“修旧如旧”?建筑、历史方面专家认为,必须从依法维修、建立专家监理等方面创新制度管理,才能使保护建筑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他们分析认为,"修旧如旧"的真正落实需要通过以下途径:
--相关法规代替"长官意志"。各地为保护历史建筑,制定了不少地方性法规。但实际操作起来,地方部门或者出资企业负责人的"长官意志"却往往使这些法规成为一纸空文。以哈尔滨为例,在《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保护建筑的维护应该固定投入、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管理,应当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利用服从保护等原则,但实际上,很多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拨多少款、如何维修、保护和使用哪个优先考虑等,还是由部门或企业领导决定。
建于1904年的哈尔滨秋林公司,是哈尔滨早期商业建筑的典范。虽经多次改造,但该建筑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市政府列为二类保护建筑。但商家未经审批,擅自对秋林公司进行改造:建筑立面处理混乱,檐口比例不恰当,红色遮阳罩与整个建筑风格不协调等,被市城市规划局责令停工。据此,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负责人认为,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修是保证"修旧如旧"的重要前提。
--专家监理代替"无知无畏"。今年11月11日,哈尔滨道里区一犹太教堂保护建筑发生火灾,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此工作的民工不懂材质,用明火烤铁皮引发火灾。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大平认为,"修旧如旧"需要专家的全程跟踪监理和专业古建筑施工队的作业。他说:"我参加不少古建筑的保护论证会,每一次我都很认真发表意见、提供参考资料,但很多时候是专家论证完就拉倒,施工队一干就走样。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都没有古建筑的施工资质,反正'无知无畏'什么都敢扒,岂不知一些建筑你扒掉了就很难恢复了。"
刘大平认为,需要建立一种保护建筑维修的"专家全程监理"制度,建筑历史、材料、工艺等方面的专家不仅负责事前论证,事中指导,还要负责完工验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不走样。当然,专家的意见也可能片面,但可以找多位专家共同讨论,最后按照共识施行。
--机动创新代替生搬硬套。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李光耀认为,"修旧如旧"需要灵活创新,像哈尔滨工人文化宫这类欧式建筑,最讲究比例适当、韵律和谐、建筑符号对称,这些是"旧"的根本所在,无论怎样更新维修,不能改变这些关系。在不影响这些"旧"的前提下,一些细节可以创新处理。
刘大平教授还认为,有的古建筑柱体全部腐蚀了、屋地塌陷了,就需要用现代仿古材料替换,但一定要"新"、"旧"区分,让人们一眼睛能辨别出来哪里是新维修过的。中国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连故宫那些大殿的大顶子都是压在木质柱体上的。木结构修期短,怕虫吃,怕水渗,所以,修缮古建筑,在尊重原来风貌的前提下,该换的就得换,否则,很快就又坏了。在一些保护建筑的修缮问题上,就材料换不换,怎么换,专家中争论非常多,有时候争吵得面红耳赤。但最后大家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商讨出对策,毕竟专家是研究这些建筑的,他们的意见更权威。
部分专家还认为,保护建筑尊崇的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原状,不是旧,是金碧辉煌,不是破破烂烂。"修旧如旧"的旧,容易产生歧义。比如历代帝王庙修复工程,尊崇"修旧如旧",不是把破败不堪的东西也如"旧"地保存下来,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一直从事哈尔滨地方历史研究的曲春生说,"修旧如旧"其实体现的是对建筑文明的保存思路,归根到底需要地方领导重视、财政支持和专家的矫正。文化宫维修风波启示人们: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不是仅指一座建筑"修旧如旧"就可以了,那是一种更广泛的概念。也是一种出于精神财富保护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