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股份制银行纷纷入驻 哈尔滨市金融人才争夺战白热化
2004-12-09 15:07:16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9日电 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近两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数万人辞职,其中绝大部分流向新型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这些人多是具备丰富管理经验和雄厚客户资源的金融人才,这批“奇货可居”的人才在行业内被称为“金领”。

    近日,记者了解到,深圳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今年进驻哈尔滨市,使在市场份额、优质客户方面握有优势的金融人才颇为抢手,而明年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备受业界瞩目的华夏银行也将入驻哈尔滨建立分行。业内人士分析,哈尔滨市金融人才争夺大战已进入白热化状态。

    哈尔滨市金融人才争夺已拉响警报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招聘支行行长,条件为40岁以下,大学学历,有3年以上支行行长或副行长工作经历,懂管理并拥有丰富客户资源。”今年年初,招商银行发布在网上常年有效的招聘启事吸引了某银行支行行长刘先生的注意。经过细致考察,他毅然辞去令人艳羡的职务,走进了招商银行应聘者的行列,最终被录取为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一名支行行长。

    采访时,34岁的刘先生告诉记者:“我被录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能为银行储蓄钱财。”果然,10月31日,刘先生任职行长的第一天就为该支行引来3000万的客户存款。到目前为止,刘先生个人已为支行吸引来近一亿元的储蓄金。

    今年6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哈尔滨分行开始诚聘银行业精英加盟。招聘公告发布后,哈尔滨市各大银行的金融人才纷纷涌至。截至7月8日,该行共吸纳数十名来自哈尔滨市各大银行的金融精英。跳槽人员多是一些手上掌握着众多客户关系的银行员工,他们的“转战”很现实地将关系企业、储蓄份额这些账面上的指标带到了新岗位上。据初步统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哈尔滨分行自7月份开业以来,仅用一个月就吸纳存款10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不到一个亿。据该行工作人员透露,其余9亿元的大额存款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存入浦发银行,大都是靠内部员工的人脉关系。据了解,截至目前,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已经吸纳存款14亿元,发放贷款19亿元,可谓是创造了东北地区银行业的奇迹。

    11月24日,哈尔滨市商业银行也在各大媒体发布了招聘公告,面向全省公开招聘人才,其中一条就是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者优先。

    据记者了解,招行在哈尔滨市的大举招聘已拉响了哈尔滨市银行人才争夺战的警报,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雄厚的客户资源的金融人才成为各大银行争相招揽的对象,有些银行部门甚至被“连窝端”,走了一个人带走一批人,直接动摇了银行的储蓄量。

    据悉,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备受业界瞩目的华夏银行将于明年入驻哈尔滨建立分行。业内人士分析,哈尔滨市金融人才的争夺战已达到白热化状态。

    跳槽者要量力而为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新兴银行的人才机制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位工商银行的职员举例:按传统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一个大学毕业生要奋斗十几年才能升到处长的位置,工资收入可能只比普通职员高几百元。而在这些新兴商业银行,职务、薪水直接与业绩、能力挂钩,能让人更大程度地挖掘自身潜力,非常刺激。

    今年跳槽进入招商银行做支行行长的刘先生也认为,其原来任职银行摆脱不了国有企业管理的“瓶颈”,人才调配结构不够合理,相应体制和机制均不健全。而真正的股份制银行却有着先进的管理体制、优厚的福利待遇、优越的工作条件。他表示,跳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必然选择,目前国有银行人才外流已经形成一种风气。

    尽管新兴商业银行在人才争夺上已经有了这些压倒性的优势,但同样面临挑战。记者采访中发现,几年人才竞争中沉淀下来的高级人才,一般都被原单位委以重任,他们认为国有银行的盘子大,后劲还是有的。另外,业内普遍认为新兴的商业银行风险极大。记者了解到,某国有银行一位副行长日前跳槽至上海浦发银行后,因受不了激烈竞争要回流原单位。业内人士分析,传统金融机构里的人员往往欠缺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在工作中充电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专业的培训,结果跳槽经历都因此而以失败告终。

    要像储蓄存款一样储蓄人才

    黑龙江省银监局权威人士也承认,在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一家外资银行的情况下,人才争夺战已经在各大银行之间爆发。但是,人才流失是银行内部问题,通常自行处理,银监局往往不参与意见。而日前美国公布了一份人才清单,中国金融界约2000位高级精英全部榜上有名,每个人有哪些特长,适合什么位置,都一目了然。试想如果这些高级精英外流,对我们金融部门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国有银行被“挖墙角”的间接后果是导致储蓄量根基动摇,对此,哈工大金融贸易系姜主任给出了意见。他认为,国有银行应该按照储蓄钱财的那种理念做好储蓄人才工作。

    首先是要有揽存的那种劲头,挖掘、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像用好用活存款那样,发挥人才的最大潜力。要让他们在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岗位上工作,让他们有一种自身价值实现的愉悦感。再次就是如同存款要还本付息一样,也要让人才享受到他应有的报酬,这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一环。

    姜主任认为,留住人才需要各方面的激励。一是薪酬激励;二是职务职称激励。不仅考虑学历、职称,更要重视业绩考评;三是个人信用支持激励。为本行员工提供一定的信用支持,满足员工个人投资、理财等多方面的资金需要,让行内员工有被信任感,有归属感。而我们在这方面却很欠缺;四是培训升学激励。不要把员工当“干电池”使用,而应着眼未来,把员工当“蓄电池”使用,注意定期“充电”,尽力满足人才求进步、求发展、求提高的迫切愿望;五是感情激励。关心人才,礼贤下士,做到以情感人。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金融人才流失终于让各大国有银行意识到其严重性,工行和建行的员工待遇已经明显提高,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进行调整,应对这种新的竞争格局。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在这场人才流动大战中,几大国有银行已经沦为人才的培训营!而这是非常危险的,它导致银行在后续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断层,并且,人才竞争还会加剧,早做准备才会有希望。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