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1日电 走进铁力东胜村的一座养蛙场,让人感到,这个养蛙场绝非小打小闹:正方形的养蛙栏,一字排开,面积约在万米以上。“今年我的成蛙出栏不多,没挣多少钱,明年我能出栏成蛙30万只,咋也挣个100多万元。”该村农民李树财说。
前些年,李树财没少费心思。先是养鸡,后是养猪,再后是养狗,可都没成气候。
2002年春,李树财投入2万元,试养林蛙。他上山捞了200多团林蛙卵,回家孵化。一阵忙活后,孵出幼蛙10万余只。可李树财却傻了眼,这么小的东西,能吃啥呀?结果幼蛙死多活少。
此时,铁力市委、市政府也在为农民寻找增收新路子。经对市场调研发现,国内外市场对林蛙油的需求旺盛,国内市场每公斤3000元,国际市场每公斤1500美元。于是,铁力将林蛙人工养殖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帮助养殖户协调贷款,挨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又确定一批养殖示范户,重点扶持,李树财名列其中。
这下,李树财有了主心骨,又投入5万元,风风火火干起来。见此,村里一些人心痒痒,可又怕李树财保守不肯传授技术,就都假装串门儿,看李树财咋整,回家后照葫芦画瓢。李树财急忙告诉大家:“这可不行,技术细节没掌握,那损失就大了,我不是那种吃独食的人,再说养殖只有成规模,产品才好卖。”
从此,李树财成了村里义务培训员,带动起16户乡亲养林蛙。王景龙以前一直种大棚蔬菜,年纯收入也就5000多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在李树财指导下,年初他投入1万元,买了100团蛙卵进行孵化。成功后,他卖了20万只小蛙,收回了1万元的成本。眼下,他的越冬池里,还有3万多只半成蛙,一年后可纯赚10万余元。
现在,李树财的林蛙越养越精。他用麦麸喂养黄粉虫,用黄粉虫喂养幼蛙,用麦麸废料喂猪,用猪粪培育无菌蝇蛆,用下脚料培育蚯蚓,用蚯蚓喂养大蛙,蚯蚓床上种菜。这套“业务”,使每只林蛙的喂养成本,由2元降到1.2元。而每只成蛙最高能卖到12元,最低也能卖到5元。今年,李树财出售种蛙2000余对,获纯利5万元。据介绍,目前在铁力,像李树财这样的示范户,共有16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养蛙户已发展至451户,养殖量4400万只。
为使林蛙养殖形成“科工贸产学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化格局,铁力已与东北林业大学联手,建立了东北林业大学铁力林蛙研究所,并请来全国最大一家林蛙加工企业在本市设立了经销处。这回,李树财心里更托底了。前不久,他又投入20万元,养殖量增至50万只,养殖面积也由当初的3000平方米,扩大到15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