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2月11日电黑龙江省一鸟类环志站近日回收到一只哈萨克斯坦环志的雄性燕雀。经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证实,这是我国首次回收到中亚国家环志的鸟类,也是我国第3次回收到远距离国家环志的鸟类。
今年9月底,黑龙江省兴隆鸟类保护环志站回收到一只雄性燕雀,标识为“ALMATY”,经记录后原地放飞。全国鸟类环志中心12月初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回收的是一只在哈萨克斯坦出生的雄性燕雀,于2001年10月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被环志。
长期从事鸟类环志工作的黑龙江省动物学会理事郭玉民说,这只燕雀从环志地到回收地的直线距离超过4600公里,很可能是先北上俄罗斯,再穿过西伯利亚地区来到我国小兴安岭地区的,未来我们还将通过回收到的其他燕雀来印证这一迁徙路线。
我国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其数量和种类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欧洲国家从1899年最早开展环志鸟类的工作,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是从1982年开始鸟类环志工作的。此前,我国鸟类环志人员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曾分别回收到芬兰和瑞典环志的白腰朱顶雀。
背景资料:
环志———鸟类的身份象征
每年,世界上都有几十亿只候鸟跨越多国边界迁徙,这是自然界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
鸟类环志就是利用金属环或彩色塑料环将鸟类个体进行标记,通过观察及回收记录研究鸟类运动的一种方法。根据环志及回收信息,可以详细地画出不同种群的繁殖区、越冬区,确定鸟类迁徙的时间表,找出正常的迁徙路线及重要的中途停歇地,确定鸟的寿命,分析死亡原因,调查每年的数量变化趋势及环境变化对鸟类种群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环境保护和鸟类资源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