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从“漏斗”到守护神:一个老牌国企的信息化“救赎”之路
2004-12-13 10:15:5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3日电 题:从“漏斗”到守护神:一个老牌国企的信息化“救赎”之路

    投入200万,一年便能节约2.7亿,是不是一个神话?

    从2002年开始,鸡西矿业集团物资供应公司累计投资200万元,实施网络信息化建设。

    2003年,在对集团生产所需物资进行两次招标中,中标价格比计划价格分别低了32%和40%,库存资金占有从2.6亿元下降到1.7亿元,吨煤材料费由47元下降到19元,按照2003年鸡西矿业集团原煤产量960万吨计算,物资公司理论上为集团降低成本2.7亿元……

    这神话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痼疾

    鸡西矿业集团在焦煤开采过程中,每年都会消耗掉巨额的物资,而物资供应处每年掌握着近四亿元的采购权,对这样一个部门,控制好了,它是整个集团的守护神。控制不好,它便是填不满的“漏斗”。不幸的是,物资供应处就恰恰扮演过“漏斗”的角色。

    据在该处工作了20多年的黄风海回忆,就在几年前,当地还有近千家各种背景的物资供应公司、商店、经销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将一批批有用没用、质次价高的物资塞入局、矿两级库房。最乱的时候,高达2.8亿元的库存物资中,合用率只达到30%。吨煤材料费高达47元,占压了大量的资金,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过量采购、吃回扣等种种违规行为更比比皆是。

    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财务账目混乱,多付账、多抹账的事情谁也搞不清楚;库房里乱领料、多领料的现象十分普遍,手里有的还要领,库里有的还要买。一时间,供应处成了名副其实的“漏斗”。

    阻力

    1998年,矿业集团对物资供应处的班子进行了调整,任命田连成为代处长,希望供应处的工作能有所改变。

    凭着十几年物资供销经验,田连成对于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国有企业物资供应中存在的弊端了如指掌:制度的不完善、管理手段的落后、工作效率的低下、信息传递的缓慢,都是导致企业在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存在巨大黑洞的根本所在。

    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想凭借一己之力堵住这个黑洞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供应处,不论是领导还是采购员、保管员,人人都有一张关系网,人人都有一点特权。转变旧有的管理体制,势必会触动各个方面的利益;即便是制度健全,但是执行制度最终还是靠人,如何能在管理中消除人为的因素?

    就在这时,老田通过电视、报刊了解到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他意识到,这也许正是他苦苦追求的东西。于是便向矿务局领导汇报了在供应处使网络信息化管理的设想,并得到了支持。很快,他便整理出了以信息化控制为手段全面整合规范物资供应秩序的工作思路。

    然而,由于时机不成熟,田连成的设想不得不暂时搁浅。

    起步

    时光飞转,到了2002年。随着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形势的好转,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而此时的供应处,也已经改制为供应公司。这几年里,先后出台的30多个规章制度,使得企业的管理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

    在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制度的基础上,网络信息化建设,纳入到集团公司的日程中。至此,老田盼了四年的信息化工程终于浮出水面。尽管早有准备,阻力仍然超过了预想,员工们有人担心计算机效率高,会不会抢了自己的饭碗。有人则担忧,计算机可靠么、安全么?更有人认为,这么多年跑采购,结交的关系户,这下子全都交给计算机,感情、关系全没了。

    不软不硬的抵触情绪,加上80%的员工一点微机的基础都没有,给老田的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培训的时候,不少人上课一言不发,上机就是不会。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些程序需要根据供应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一些人就是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不配合。

    收获

    面对着这些不解和阻力,田连成和公司领导们耐心地作起员工们的思想工作:搞信息化,首先限制的是我们领导的权力,捆住的是我们自己的手脚;但是,为了企业的利益,为了我们的干部不犯经济错误,为了摆脱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的干扰,我们愿意失去这种权力。

    看见领导都舍得放下自己的权力,自己还有什么舍不下的呢?一来二去,员工们的思想通了,也就逐渐的开始掌握软件程序的操作,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终于搭建成了。

    2003年、2004年,田连成又相继启动了信息化二期、三期工程。建立了招投标、采购,销售、库存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并完成了供应公司与全集团十三个煤矿之间联网工程。

    采访中,田连成打开笔记本电脑,给记者演示了他的信息化系统。在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物资采购、库存、供应各个环节都在软件系统严密的监控之下,任何人为的因素都无计可施,在这里,计算机只认制度而不认人,只认程序不讲人情,只认标准不认权力,而且,通过业务流程的调整,一改过去的“买了再用”为“用了再买”,实现了虚拟的零库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冷冰冰的计算机,更堵住了久治不愈的“人情风”、“关系风”。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IT两会上,鸡西矿业集团物资供应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以最高分当选为“2004年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第一名。专家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该项目不仅解决了国有企业跑冒滴漏的顽疾,而且改变了物资公司的商业模式,变买了再用为用了再买。”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