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一免两补”考验村官“执政能力”
2004-12-13 11:00:3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13日电 12月8日,是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的“民主政治活动日”。几十位村民代表早早地来到村委会,分别参加“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民主理财小组会议”等三个议事会。

    从2000年开始,每月的8日,新庄村都要雷打不动地召开相同的会议,把村内党务、政务、财务、“一事一议”等项工作作为议事活动的主要内容。4年来,新庄村小小的议事会召开了46次,研究解决问题100多个,偿还村级债务110多万元,村民收入从最初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现在的3100多元。

    五常市农委副主任王景奎说,国家实行“一免两补”政策后,受缺少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公益事业出现停滞甚至滑坡现象,村级组织一没权二没钱,而公益事业如何办,是对村官“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考验村官

    能否真正还权于民

    新庄村的三个议事会程序简单内容具体。党员大会主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民主议事,研讨党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内决策提供依据;村民代表会议主要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议决策的议事活动,把村民的想法与村干部进行交流,最后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理财小组会议主要审查村财务账目,向村民公开每月的收支情况。

    新庄党支部书记刘清泉说,刚开始时,议事会也存在开会难、议事难、落实难的问题,但决议的事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去通知,只有全体村民都知道了,村里再进行实施。几年来,村民议事会先后制定了村公益事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都是在全体村民中形成统一认识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的。他举例说,全村维修道路,因蚕场屯只有8户人家4台机动车,所以村部到该屯的3公里沙石路就没有列入维修计划,村民议事时一致同意修路,他们表示一个村(的村民)不能有两样待遇。

    市农委副主任王景奎介绍,村屯“一事一议”制度,本意是强调民主协商筹资筹劳来兴办村内集体公益事业,但因为农民不富裕、不善合作,往往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这种情况在“一免两补”之后,可能更加严重。因此,如何保证村内公益事业不滑坡,是新情况下对村屯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新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真正还权于民,使村民实现了法律意义上的自治,是解决农村诸多矛盾的好办法,也是提高村干部“执政能力”的先决条件。

    考验村官

    是否相信村民自我约束力

    村级“一事一议”有时表现为“易决行难”,这点在新庄村也不例外。去年,要村民议事决定修一条道,一户村民院墙影响道路拓宽要拆除,但这户村民开始时坚决不让拆。

    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没有采取硬性措施,而是绕过这一段接着往下修。村民对此议论纷纷,有批评指责的,有耐心劝说的。这户村民感到压力很大,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便主动把碍事的院墙拆掉了。

    刘家岗屯一个村民因为水库积水导致在库区的水田被淹,就多次上访。刘清泉没有采用习惯的息事宁人做法,而是在村民议事会上让大家来评议这件事儿。村民们一致认为在水库内开荒本身就是违法的,再上访就更无理了。通过大家的教育,这个村民认清了错误,并保证不再上访。

    刘清泉说,无论是哪个村,良好的村风民俗始终占主导地位,绝大多数村民十分在意个人及家庭的口碑人缘,儿子娶媳妇、姑娘找婆家,为什么都要挑选正经人家?通过村民自治、自我约束,可以解决一些法律、法规所涉及范围之外的问题。

    考验村官

    是否能尽快提高自身素质

    王景奎认为,村官的执政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村干部政策实践水平,尤其是如何尽快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的素质。

    刘清泉大专毕业后,主动回乡务农。当上党支部书记后,一整套改变新庄面貌的措施就出台了:请东北农大教授帮助村里制定了全省第一个村级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适合新庄特点的“百亩果园、千亩葡萄园、万亩绿色良田”的发展目标;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了高油大豆、高赖氨酸玉米、高容重水稻等优质粮食品种;建立村级农民工协会,组织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同时,将新庄村作为东北农大教学实习基地,使村民与先进科技零距离接触。又寻求各界支持,成立了图书室和信息站,散落在全村的11台电脑随时都在向村民传递着外界信息。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