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不良用语污染“童言”
2004-12-14 11:00:40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14日电 近日,有家长向记者反映,现在一些公共场所传播粗话、脏话和暴力语言,严重影响孩子的语言习惯。

    周女士反映:不久前,她所住的居民楼栋门口上张贴出这样的“暴力标语”:“你是不是不想活了?”原来从11月份起,该楼一层的三户居民家电闸经常被人断开,最频繁时一天发生六次,住户对此很头疼。为了制止这种不道德行为,居民集体想出了这个办法。这些居民说,对于这种违反社会治安的行为,贴“暴力标语”可以在不违法的前提下,给小偷以震慑,以制止不道德的行为。没想到这种“非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户居民家再没被拉过电闸。周女士说,她的孩子现在读小学一年级,听人们经常议论此事后,很快就学会了这句标语,经常将这句话用在小朋友身上。周女士还发现,在家里,孩子常冒出一些诸如“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之类莫名其妙的语言。周女士说,她在接孩子放学时发现,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高年级孩子经常会有“今天你‘杀’了几人?升了几级?”之类的对话,很多家长对此表示担忧。

    记者发现,在哈尔滨市一些音像店里,一些经典儿童动画片被改编成东北方言版,其中充斥着大量的粗话、脏话,甚至暴力语言。如在改编后的《猫和老鼠》的对白中,片中的主人公被改名为“二尕子”和“小不点”。主人公之间有这样的对白:“小样,我整死你,我把你捏成疙瘩汤”,“看老子不打扁你”,“谁不服就削他”……这些语言通俗易懂,孩子看过后,都能脱口而出,继而转变成校园中孩子们的流行语。

    专家认为,这种不文明语言在校园里的流行,不仅会污染孩子的语言,同时也会侵蚀孩子的心灵。同时,具有暴力情节的游戏、电视、电影会造成提示的效果,长期接触暴力游戏的孩子,一旦遇到合乎暴力使用的情境时,他们会优先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虚拟转化为现实引发悲剧。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