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2月15日电 拥有众多"共和国长子企业"的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曾为国家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在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国有经济比重大的弊端,直接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年来,黑龙江这个"中国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正摒弃传统的发展方式--要政策、要项目、要资金的老观念,抢抓历史机遇,通过招商改制打破单一的"国"字号体制,使长期被体制性、结构性等矛盾所困的黑龙江经济发生了喜人变化。据统计,2004年1至10月,全省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330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2818.5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利税879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利润总额604亿元,同比增长24%,是2003年的1.1倍。
突破"大宅门"体制恢复造血功能
一串数字更让人心情沉重:到2002年末,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仍占88%,超过全国35个百分点;地方工业大企业中,4/5仍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
单一的国有体制如同一扇陈旧的"大宅门",困扰着全省经济的发展。结束政府"包打天下"的历史,改政府"独马拉车"为利用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商业银行共同参与进行国企改革,成为黑龙江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为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黑龙江确立了"调整先改制,资源配置靠市场"的国企改革总体思路,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突破口,开始了最为艰难的大规模国企改革。他们首先把北满特钢、哈尔滨亚麻、桦林橡胶、黑龙江乳业、黑龙江石化、哈尔滨煤矿机械、黑龙江毛纺等10户规模大、职工多、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纳入改制视野。
黑龙江省省长助理胡祥鼎认为,由于新一轮国企改制的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恢复企业的造血功能,而不是简单的"翻牌",使本次国企改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
黑龙江乳业集团改制初期,这个集团原班人马提出了由管理层控股、职工参股收购集团核心资产的方案,把集团6亿元的债务和3500名职工的安置费用留给政府,试图只用几百万元便把优良资产变为小集团所有。黑龙江省政府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认为,新一轮改革要杜绝搞"翻牌"公司,这种自聘评估机构,大幅度低估国有资产,银行债权不落实,自卖自买的行为,必须制止。领导小组否定了原方案后,重新请中介机构将黑龙江乳业集团和"龙丹"、"金星"两个中国名牌及市场网络等商议作价,使审计评估结果为净资产4100万元。在此基础上招商,竞价达到了近8000万元。
两个改制方案效果和本质不同,后者不仅堵塞了"翻牌"的老路,还实现了企业战略转型。新一轮改革开始走出一条支付改革成本,生成造血机制,而后由企业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改造的新路。如今,哈工大集团已入主企业,投入3200万元启动了生产,目前已扭亏为盈,日加工奶量达400吨,相当于改制前的2倍。
有情操作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
改革是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在此过程中如何取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保持社会稳定,成为国企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这个省在推进改制中提出,改革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积极稳妥,有情操作,避免简单地把职工推向社会。
省国资委副主任盖鲁林说,各种矛盾交织,群体性事件频发,是改制中遇到的最大困扰。由于长期受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及其衍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改制初期,职工们普遍对改革不信任,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上访、上街、堵领导机关,以至罢工、堵塞交通的事件不断出现。对此,改制推进组不回避矛盾,变群众"上访"为"下访",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公开招商改制的全过程,坚决查处群众揭发的原管理层的腐败问题,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和支持。
哈尔滨亚麻集团是一个有50年历史的老国企,职工上万人。自1996年以来,企业每年产生6000多万元的巨额亏损,群体上访不断。哈麻集团负责人王玺斌向记者介绍,企业不改只能等死,而改革就会触动各方面的利益,压力非常大。在哈麻的改制过程中,这个省始终坚持"四见面"、"五监督"的原则,即改革政策、改制方案、职工安置、经济补偿与职工见面,提交职代会审议。从国有资产是否流失,职工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产权交易是否公开、公平、公正,企业改制能否保证企业发展,出资人和经营者是否维护国家利益五个方面接受群众监督,让职工知道为什么要改、怎么改,对改革企业的发展前途心中有数。在做了半年多的职工思想工作之后,哈麻改制终于实现了"正面声音压倒杂音",不稳定因素被一一化解。目前,台资中悦公司已控股入主,老国企正在脱胎换骨。
招商改制黑龙江重现经济"活力"
黑龙江省以10户"硬骨头"国企为"标靶",全力推行招商改制,先招商再改制、先改革再改制,突破"国"字号"大宅门"体制,在联大做强上下功夫,形成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假改更不行的改革大势,使长期沉闷的局面迅速崩溃,经济重现活力。
省煤矿机械集团总经理王颖辉对记者说,能不能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投资商进来,原企业的控制权就可能发生转移,这是一场革命。黑龙江省10户企业由于大多资产质量不好,又有安置职工、确保稳定的硬约束,在商战中从劣势地位转化为优势成为决策者的思考重点。
北满特钢集团是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钢企业。到去年10月份前,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达14个月,新投资的生产线调试工作也停止了,职工们发生两次大规模上访。面对北满特钢的前途命运,黑龙江省采取了积极审慎的态度,经过反复比较,在众多的战略投资者中选中了辽宁特钢集团。现任北满特钢集团总经理单志强告诉记者,他从辽特集团来到龙江,就深深感受到了当地政府浓厚的改革氛围和企业做大图强的意识。在两省政府的共同关注下,北钢生产全面启动,正实现满负荷生产。目前,企业产钢和营业收入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最近,东北特钢集团挂牌成立,形成全国最大的钢铁"航母"企业。
去年改制的桦林轮胎、北满特钢、黑石化和黑乳集团四户大型企业,今年1至10月份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其中桦林、北满特钢同比分别增长7.3倍和2.5倍。
国企的深刻变化,盖鲁林深有感触地说:"改革的实践,使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紧紧抓住改制的牛鼻子,打破国有控股界限,实施多元化原则,大胆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辅之以细致的职工思想工作,改革就一定会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