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5日电 黑龙江省内某高校对近4000名大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50%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持认同态度,30%以上的学生表示为了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自己的困难家境“大肆渲染或稍加渲染”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来讲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学生们普遍认同。然而,诚信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在大学生中却并没有充分的体现。
近日,黑龙江省内某高校对近40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报纸上曾报道某高校有研究生涉嫌剽窃论文,您对此的看法”,只有58.5%的学生认为痛心,“行为影响了学校的名声”;28.2%的学生认为值得同情;12.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在“大学期间会有很多课程要写论文,您写论文时怎样”一题中,26.06%的学生回答会自己写,51.84%的学生回答大部分自己写,会引用少量资料,尚有22%的学生回答会用别人的文章拼凑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一篇。
一位大四学生坦率地告诉记者,写论文和追求知识一样,必然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只有继承才会有发扬。更何况,你参考了别人的成果,又怎能保证那个人的成果不是在借鉴基础上而得来的呢?”他的从某高校中文系毕业的同学,关于美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就是翻阅了二十几本参考书和论著之后诞生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导师在学生的研究成果前冠名表示不太接受,“毕竟,他是靠科研和育人吃饭的,和学生应付毕业不一样。”
生活中,在诚实和利益面前,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为了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自己的家境“大肆渲染或稍加渲染”,而“如果您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会按时还款吗?”一题中,80%的学生回答会按时还款,20%的学生回答到时再看,或者能拖就拖。
“我们那个年代,学生都要强、好面子,谁家贫困都瞒着,学费和生活费宁可自己想办法解决。可现在的大学生,争着抢着戴贫困的帽子,这绝不是单纯占小便宜那么简单。”一位在高校做了多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老教师说。他分析,一半以上学生对诚信问题采取的是“折衷”的灵活态度。在诚信与不诚信之间,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就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保障。相对于诚信的遵守,适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可能更重要,这时品质不再是绝对的。相对的脆弱的操守,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对于考试作弊行为,50%的学生是持认同态度的。36%的人承认在平时考试中偶尔作过弊,5%的人承认经常作弊。约有40%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
在大学里,记者曾听到这样的声音:过去一个人作弊被发现了,自己会感到很羞愧,要承担很大的舆论压力。而现在情况并不那么严重,周围人对他的行为甚至可以表示理解。也就是说,对学生而言作弊的成本比过去少得多了。当作弊是极个别人的行为时,并不可怕,当作弊形成一种风气,逐渐受到舆论的宽容时,是否代表着我们在诚信上的滑坡呢?
黑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副处长高铁春谈到,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而是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不仅是一所高校,诚信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困境”,因为在品质的对立面,往往存在一些更现实、更直接的利益,怎样做出选择,并不容易。其中掺杂着太多社会和其他层面的东西。这也对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