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6日电 14日,黑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进行分组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关注的热点。大家一致呼吁:立法保护生态省建设,坚决杜绝边建设边破坏行为,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成就鼓舞人
一组组数字展示了黑龙江省近年来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就。全省年平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1.5%,使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业烟尘、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3%、93%和72.14%;全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共注入资金76.7亿元,退耕还林完成633万亩,退耕还湿完成4.8万亩,完成人工造林1251万亩,森林抚育691万亩,封山育林710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5.5万亩;以松嫩“三化”草原治理和退耕还草为中心,采取多种改良建设措施,治理“三化”草原39万公顷,退耕还草30.3万公顷。
全省绿色食品播种面积达到1810万亩.绿色食品总产量达710万吨,产值190亿元。
问题很突出
今年5月至10月,省人大执法检查团在对生态省建设进行的深入调研和检查中发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干预环保部门执法、企业逃避环境责任等违反环保法规的问题还大量存在。环保基础能力建设明显落后,与相邻省份差距越来越大。重要环境指标的全省环保投入占GDP比例、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同辽宁省相比,我省仅为1.48%、14%、26%,而辽宁省为2.4%、39.2%、45%。
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对一些地方发生的边建设边破坏,破坏速度比建设速度快,个别地市在招商引资中出现的招进来就行,干起来就好,忽视环境保护,更有甚者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哈市马家沟河治理工程干了七八年了,原规划河两岸建30米宽的绿化带,而现在绿化带越建越窄,一些河段污水不见了,却到处是垃圾。投巨资建设的文昌污水处理厂至今没有投入使用,垃圾处理能力、空气污染治理等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管理体制不顺畅成为生态省建设的绊脚石,地市间、部门间扯皮问题仍很严重,此问题在我省扎龙自然保护区表现最为突出。
生态省建设资金匮乏,至今我省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而目前试点省份中的吉林、浙江、安徽、山东等省都已经很好地解决了省级专项资金。吉林省财政从2000年起,每年拿出4000万元作为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通过项目投入的方式拉动了大量建设资金,使多项生态省优先建设项目得到实施。
实施要得力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加强我省生态省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动员一切力量投入生态省建设,不能喊口号,要把生态省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部门工作和领导于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设立专项资金,我省虽然不能像吉林、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一下子拿出4000万元,但我们拿1000万元行不行。要进一步理顺资金投入渠道,让资金跟着项目走,争取一年抓几个大项目,中心城市主要抓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治理空气污染。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发展清洁生产、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产业,坚持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再好也不上的原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建设一批产业链相互衔接,资源利用高效、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新型产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尽快为生态省建设立法,保证依法开发建设和利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