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堕落学子上演捉奸敲诈案
2004-12-16 10:40:0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16日电 11月1日,某大学的公告栏上赫然张贴出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信中,这位父亲讲述了他的辛酸经历——自从儿子上大学后,便无视父母的操劳,肆意地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一时间,这封普通的家书迅速地刺痛了整个社会,撞击了无数大学生的心灵。谁造成了这位父亲的辛酸?当我们还在为这样的疑问苦苦搜寻答案,还在为那位“辛酸的父亲”抱屈鸣冤时,一个更加让人心寒的个案真实地出现在了我们身边,两个更为“辛酸的父亲”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因贪图享乐,黑龙江省某知名学府的两名大四学生竟然铤而走险,精心策划了一起荒唐的“捉奸案”,敲诈该校一研究生3万元!近日,当地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24岁的陈亮和田元因敲诈勒索而不得不过早地告别大学校园,在高墙铁窗之内度过5年的牢狱生涯……

    别人用行李箱,自己拎着带补丁的麻袋;人家用手机、电脑,自己只能钻机房和话吧——打工赚钱,只为掩饰自卑与衣着的寒酸。

    2004年9月,当高考的最后一丝悬念被揭开后,几乎是在同一天,陈亮和田元接到了黑龙江省某重点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夜,两个家庭因喜悦而无法入睡。那一夜,两个家庭更因现实的窘况而失眠。

    田元的母亲一直卧病在床,而父亲刚刚下岗;陈亮的父母则是地道的农民……正当两人为学费担忧的时候,在开学的前一天,他们还是从各自父亲的手中接过那笔带着体温的学费。而这笔钱,父亲足足跑了近半个月,几乎借遍了所有的亲戚。

    “爸,我一定会好好学的!”这是陈亮和田元心底曾经和所有寒门学子一样的声音。然而,在报到的第一天,他们就感到了因贫富差距而带来的不适——同学们大多衣着光鲜,手里都拖着各式各样漂亮的箱包,而他们用的则是麻袋,几块补丁尤为扎眼。

    也许是因为同样的家境,同样窘迫的现状,陈亮和田元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进入大学,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自卑感苦苦地纠缠着他们,急于改变现状的浮躁心态应运而生。陈亮说,那时他上课经常走神儿,脑子里全是校园里关于某学生一夜暴富的发迹传闻。在大一的下学期,两人开始为一些企业派送产品,每月终于有了100多元的微薄收入,这也让他们渐渐地在同学面前抬起了头。一次,一位同学过生日,两个为了不跌份儿,将一个月的薪水全随了份子。

    2002年春天,陈亮和田元认识了本学校的研究生郑林。郑林的家境也不是很富裕,但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是做一点小买卖,身上的名牌服装和手机都是他自己赚来的。郑林侃侃而谈的“生意经”,让陈亮和田元“茅塞顿开”。在郑林的帮助下,田元和陈亮开始学着自己做一点小生意。没多久,陈亮和田元的账户上分别有了第一笔存款,竟然有800多元!

    喝酒、赌钱、洗浴中心潇洒,一夜消费4000多元!——浸染污秽毒素,校园能人成了五毒学子。

    “会花钱才懂得赚钱!”这让他们暂时地忘却了家中含辛茹苦的父母。2002年6月,田元开始与一位女同学处起了朋友,而陈亮则通过上网认识了社会上一名叫小丽的无业女孩。在外面打工,陈亮和田元又认识了许多社会上的“新朋友”。应酬增多,花销日益增大,一个月仅有的几百元收入只几顿饭就吃掉了,每每这时,父母才是他们真正的自动提款机。陈亮的父亲,有了头疼脑热决不去看医生,寒冬腊月却穿着一双快掉底儿的破棉鞋。可儿子还是不遗余力地朝他要钱。家书是越写越短,打电话的内容也总是“浓缩”成了这几个字:“爸,我又没钱了!”渐渐地,父亲陈万财竟摸到了“规律”:“儿子每次打电话,都是要钱。所以,只要他一来电话,我的心就会一沉。”因为处了女友,田元向父亲伸手时似乎理由充分。而他节衣缩食的父亲,只得把他的生活费从每月500元涨到了1000元……

    父母们万万没想到,他们还为生活疲于奔命时,儿子却在学校这边过起了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出入高档饭店、KTV、洗浴中心。曾有一次,陈亮和另外两个朋友“一条龙服务”下来花去了4000多元。这4000多元,是他半年的学费,也是父母忙碌一年的全部收入。而为了掩饰所有挥霍,两人对父母一直采取哄骗态度。

    只要一打电话,就编造各种借口要钱——今天买资料,明天参加补习班;因为沉溺于在学校的生活,他们很少回家,即使过年也仅待十几天就以学习太紧为由赶回学校;更具戏剧性的一幕是,陈亮每次回家总要换掉身上的名牌,换上父母为其准备的旧衣服以便向父母哭穷……

    纸醉金迷的生活,透支着他们的身体,也摧毁着他们的灵魂……

    债台高筑铤而走险,半年敲诈3万元!——前程尽毁,“美人计”害人又害己。

    在这种特殊的校园生活里,两人乐此不疲,学业可想而知,好在经过一次又一次补考两人终于熬到了大四。几年中,除了蒙骗父母外,两人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极力掩饰自己全部的劣迹。除了社会上的朋友,很少与同学来往。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两人颇有能力,只不过经常夜不归宿。年初,田元还与南方一家企业签了合同,月薪3000元。

    上了大四后,很多学生外出实习,学校对毕业生的管理相对宽松,少了约束的陈亮染上了赌瘾,开始将大把的时间与金钱扔在赌桌上,并很快成了一个职业赌徒,不再打工赚钱。越输越赌,越赌越输,双眼腥红的他开始不断地找田元和郑林借钱。郑林前后共借给他7000元,而田元也有6000元之巨!

    随着毕业典礼的倒计时,为找工作四处奔走的郑林急需用钱,可陈亮哪还有还款能力。走投无路的郑林撕去了朋友的情面,以债主的身份经常用言语敲打陈亮。而田元的心底,也有了一种莫名的担忧,那笔钱如果陈亮还不上,他这个学期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一时间,3个昔日好友陷入一种复杂的债务纠缠中。

    郑林的一次次催债,让陈亮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慌。他想来想去,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凑齐钱还债,正道走不通的陈亮开始琢磨起邪门歪道。

    今年3月,陈亮看到漂亮的女友晓丽计上心来:郑林有钱,何不利用晓丽敲郑林一把。当陈亮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晓丽后,晓丽没有反对。可这计划还需有帮手,陈亮选择了田元。一开始,田元执意不肯,可陈亮却告知,只有帮自己的忙,才有可能还上欠他的那笔钱。权衡再三,田元冲破了最后一道理智防线。于是,3个人开始精心策划起这起震惊校园的“捉奸案”。

    3月17日,陈亮约出好友田元和郑林吃饭,轮番将郑灌醉后,陈亮在某宾馆开了个房,随后赶到的晓丽按照布置好的计划钻进了郑林的“被窝”。随后,陈亮进入该房间捉奸在床。次日,田元以调停者身份找到郑林,让郑林拿钱平息此事。钱未追回来,自己却跌进朋友设的陷阱,还有4个月就要研究生毕业的郑林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恐惧。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息事宁人,这位一向成绩优异的研究生漠视了法律,也让自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在接下来半年中,郑林先后4次被敲诈了3万元,而这笔钱全是其向导师和同学借的。直至案发,陈亮和好友们已经将赃款挥霍得所剩无几。今年9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郑林,在向警方出示了证明自己被敲诈经过的录音带后离开了校园。虽说他依然有着美好的前程,然而这起遭遇无疑为其未来的事业投射了沉痛的阴影……

    当两个昔日的天之骄子为这一切痛悔自责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则沉浸在另一种巨大的悲痛中——陈亮的父母,那对忠厚老实的夫妇,说啥也没想到曾经带给他们无限荣耀的儿子,竟然会让他们尝尽屈辱与辛酸;田元的父亲手里握着儿子的工作合同书欲哭无泪,他恨儿子更恨自己没能早一点了解儿子在校的情况,一味儿地纵容儿子最后害了他。老人还告诉记者,他准备和妻子搬家,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因为儿子的事儿已经让他和同样要强的妻子颜面无存……(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后——家庭、学校和社会难辞其咎

    两位大学生的堕落轨迹,令人叹息!尽管它是无数优秀大学生中一个极端的个案,但它却触发了人们对大学生伦理观念、感恩意识及家庭教育状况的沉重思索!

    陈亮与田元踏进校园时的最初表现,代表着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的共同心态——上大学之前,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学习成绩卓越,贫困学生还是受尊重和心理平衡的,但一旦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贫困学生突然间感觉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自卑感油然而生。在穷学生和富学生中间,金钱划出一道裂痕!而暴露在陈亮与田元身上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们不能正视贫富差距这一现实,他们对大学产生了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感觉时,就用有形消费来填补无形的心理空虚。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家境清贫,可两人的父母一直在竭尽全力地供他们上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人没有任何理由去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与那些因贫困而辍学从而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得到的一切已经太多了,已经难能可贵了!此时,我们又不得不审视和置疑两个年轻人所经受的学校教育。家长们有这样一个普遍的共识:中小学是平日最辛苦、最受罪、思想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而到了大学,纪律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小,管理上的真空对学生的约束更为宽松。孰不知,从中学到大学这一过渡时期,是学生面临的第二次断乳期,此时由紧至松的学校教育,无疑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而此时,学校教育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透过本案,我们不无惋惜地发现,当陈亮与田元经常夜不归宿、在校外吃喝嫖赌疯狂挥霍的时候,居然连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毫不知情,那么,学生家长们在案发后一头雾水的情形可见一斑!

    值得反思的还有父母们。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正是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同时,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大学后教育脱节,只顾一味地保障物质上的供给,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以及人格的培养,这在陈亮和田元的父母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身处僻远地区,眼界狭窄,他们已经跟不上外面世界的节奏,更无法洞察孩子身上的变化。父母的责任,不该是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

    从刘海洋到马加爵,整个社会已经意识到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重视大学生智商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情商的培养。面对陈亮和田元这样的“不孝子”,办案的法官认为,他们几乎进入了情感疏导的荒漠,再多的批评和指责都不如全社会行动起来给他们补上情商教育这一课。只有整个社会把德育工作者当作常规军,而不是消防队或救火队的话,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