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6日电 红瓦、绿树、碧海、青山……美丽的山海之城青岛,足以让每一位游客心醉神迷。然而,对有志到此兴业的投资者来说,这些还略显“片面”和“单薄”,在他们挑剔的眼神中,独特的区域、政策优势,跃动的经济活力和优而又优的发展环境,才是这座声誉显赫城市的真正魅力所在。
基于天然造就,历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青岛成为了一个港口城、品牌城、海洋科技城和开放城。辉煌面前,青岛人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坚持发展拉动、规划先导、生态标准、突出特色、经营城市、综合平衡和科学管理的原则,倾力打造让群众满意、让上级满意、让客商满意的发展环境。他们借鉴美国西海岸“组团发展”的城建模式,建起了城市快速通道、海底世界、滨海步行道等景观工程;投资12.5亿元改造了流亭国际机场;夯实水电气暖、山体复原、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通过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实现了科学决策服务、电子邮递、部门内部无纸化办公、网上会议和实时协作、政务公开;全市党政机关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的干部仅有4人,却有27位企业家享受这一待遇。日益优化的环境,使青岛的个体工商户增至23.6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5.86万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和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48户和13户,预计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38亿美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青岛犹如一面明镜,照亮和折射出了沪鲁两地在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中的新观念、好思路和实措施。
在经济学家眼里,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能出生产力。近年来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已充分表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环境经济和项目经济的发展。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任又责无旁贷地落到政府头上,政府职能转变的快慢成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喊出建设“平安山东”的口号,提出围绕加快发展,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上海市今年大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增强公众关注程度高、公益性强、公共权力大的15个重点部门的行政透明度,这一规定于5月1日实施以来,令百姓和投资商拍手称快、交口称赞。
12月7日上午,在占地25平方公里,花红柳青、水波潋滟的花园式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兴通讯集团行政总监胡韵自信地介绍着中兴发展规划。介绍中,她恳切地捎上几句感激话:“张江园区为引进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给员工增加了生活设施,解决了吃、住、用、行等难题。我们原来在浦西住,不方便,他们通过协调政府和社会各方,分高中低各档解决了我们的住房之忧。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没钱,张江老总就亲自过问,通过政府和园区补贴,提供了每米两千元左右的住房,住进以后又建商业机构,年底马上要开公交线路……现在,大家心里美滋滋的,干劲特别足。”
是什么成就了这种美妙?当然离不开上海改善环境的高瞻远瞩和务实创新。今年以来,上海市委有关经济工作的专题调研就有十余次。1月份,上海电气集团65亿元优质资产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借助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广泛寻求战略投资者。国资管理部门态度明确:改革模式不拘一格。一石激起千层浪,上海控股集团层面产权改革序幕全面拉开,轻工、纺织等行业纷纷行动,探求改制新招。
上海的一项服务业调研发现,上海服务业的“腿”不是短在总量上,而是短在发展层次上,短在发展环境上。11月上旬,一份着眼于对接全球服务业转移趋势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应时“出炉”,明确提出要大力突破环境“瓶颈”。一时间,金融业、文化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旅游业、信息服务业……一大批项目蓬蓬勃勃酝酿开来。
走申城,访齐鲁,两地改善软硬环境的大胆实践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就是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它各种手段管企业、市场管不了的事情,就是要创造条件搭建舞台,通过创造良好的舞台和环境让企业健康发展,而不是直接去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山东烟台,记者了解到,该市从2002年开始,每年年底向社会各界发放1万张评议票,对市直部门和窗口单位进行无记名投票,对排在前10名的表彰奖励,排在后6名的批评惩诫,整改措施在媒体公布。烟台对“衙门”里的人苛刻,对投资者却格外亲。为解决投资者的子女入学难,他们专门提高了27所小学的设施和配套水平。在山东潍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看到一份有奖举报公告,公告称:对举报的“三乱”行为,一经查实,属于单位行为,领导免职,属于个人行为,个人免职,对举报者给予3 5万元奖励。齐鲁之行,记者切身感受了山东人待客的坦诚、热情。青岛市政府接待员尼可安为了照顾考察团吃饭、住宿、乘车,常忙得满头大汗。向他致谢,老尼笑了:“解决困难,是我们的责任,青岛要让来过的人念念不忘,要让投资的人成本最低,心情最舒畅,办事最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