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民忧虑早餐工程会否昙花一现
2004-12-17 09:45:0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17日电 黑龙江日报《政协委员为何关注早餐工程?》一文见报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许多市民在表示对早餐工程认同的同时,对早餐食品质量及能否在哈尔滨长久保持下去深表疑虑。

    市民反响

    忧虑之一:

    早餐质量能否保证。在机关工作的张女士提出,目前,已经开始营业的早餐亭都是由“绿山川”一家提供。显然,要铺设足够的早餐网点,仅靠一家企业来做明显不够。此外,缺少相应的监督和竞争,时间长了,产品的质量恐怕难以证。

    忧虑之二:

    早餐品种单调。现在早餐亭里出售无非是包子、馒头、花卷、米粥,跟传统的早餐没什么区别。应该多增加一些品种,时常换换花样,同时在营养搭配上再下点功夫。

    忧虑之三:

    早餐亭没有就餐空间。“我早晨就想到餐馆吃完早餐后直接上班,大冷的天不想再买完折腾回去吃,可亭子里根本没有吃饭的地方。”小学教师孙女士向记者表达这样的看法。她希望,早餐亭的布点能够离居民区再近一些,最好能够送餐上门。

    职能部门:市商务局人士称刚刚接手,不甚了解

    政府有关部门对早餐工程是如何规划的呢?

    经询问,得知哈尔滨市政府综合二处主管早餐工程。记者马上打电话与该部门取得联系。一位姓徐的同志告诉记者,该处只是在一年前参与做了一个调研报告,后来就不管了,现在由哈尔滨市商务局负责。

    14日,记者采访了市商务局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处处长周丽。她告诉记者,早餐工程一事最开始由市政府综合二处负责,并由绿色食业有限公司具体运作。今年7月份,市领导将这一工作交给了商务局,由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处具体负责。该处已专门以商务局名义向市政府打报告,提出和有关部门洽谈后制定规划并实施,上个月市政府已将这个报告返了回来。近日绿色实业公司推出了早餐亭,她还不了解具体的运作情况。她已与绿色实业公司取得联系,准备商谈具体运作方式。周丽说,早餐工程无论由哪个部门负责,都要将这一工程实施好,让市民满意,让政府放心。

    各方建议

    早餐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早餐工程暴露的问题和不足,该如何去解决?如何把早餐工程做大做强,使它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为寻求答案,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和餐饮业业内人士。

    与现有早餐网点联合

    刘轶梅(哈尔滨市科学社会学所副所长):早餐工程确是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实事。目前暴露出的一些不足,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一定要引入竞争机制。有了竞争,百姓才能有所选择。我以为,早餐工程不必拘于一种或几种形式,不能认为早餐亭子就是早餐工程。根据北方人的生活习惯,将早餐网点与一些粥铺、包子铺等结合起来做,更具有操作性。

    应出台相应标准和规范

    董鸿扬(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早餐工程就是要让百姓吃得放心,有营养,因此,早餐的卫生和营养搭配非常关键。在早餐工程推出的同时,要做一些健康宣传,倡导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此外,哈市早餐市场发育迟缓,政府要多给予扶持和指导,不能把这个工程推出来就不管了,任由其发展。应该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早餐工程,出台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也就是扶上马再送一程。

    不能只拘泥于早餐亭一种形式

    施海滨(龙门大厦餐饮部经理):早餐经营不是没有利,只要够规模肯定会赚钱。不是只有两三元钱吃一顿的早餐才有市场,如果10元钱就能吃一顿100多个品种的营养早餐,这对白领阶层来说很有吸引力。目前推出的早餐亭不能在里面吃很不方便,买回去拎到家里都凉了,再热一遍更麻烦,所以,早餐亭的消费人群还是有限的。随着一些大宾馆、饭店的早餐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以及随着人们早餐习惯的养成,宾馆、饭店里的早餐也应该成为早餐工程的一部分,所以,早餐工程不能只拘泥于早餐亭这一种形式。

    采访后记

    市民的忧虑是哈尔滨市早餐工程现实存在的问题。早餐工程要想立得住,不仅产品质量要保证,品种要适合大众口味,其经营方式也必须适合市民消费心理和饮食习惯。从目前情况看,单独一家企业经营缺乏竞争力,且品种单一。更为重要的是,哈尔滨冬季寒冷,亭式售货的方式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是食品保温。早餐食品甚至还没拎到家就凉了,回到家还得重新加温。二是就餐不便。早餐的最大消费群体是学生和上班族,他们习惯于吃完饭直接去上学或上班。而早餐亭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市民无法就地用餐。这些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哈尔滨市早餐工程的发展。

    据悉,哈尔滨市早餐亭的设立是有关部门从南方调研借鉴而来的。这一“舶来品”能否适应北方气候并在哈尔滨市落地生根,还是一个未知数。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