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0日电 自1988年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至今,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100.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465万亩,改良草场205万亩,植树造林247万亩,控制水土流失152万亩。建设优质粮食基地372.2万亩,建设优质饲料基地78.2万亩,建设生态基地73.9万亩。通过开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形成了新增60多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占全省同期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30%以上;2001-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977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759元。
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到2004年,国家投入中央财政资金已从1988年的每年5000万元增加到4.99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加上农垦系统农发资金,约占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0%左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针对黑龙江省“东涝西旱”的自然特点,在东部三江平原走“排蓄结合、以稻治涝”的路子,在西部松嫩平原大打机电井,走旱灌农业的路子,在风沙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实施生态农业综合治理。通过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原来非旱即涝的项目区农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增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扶持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2001年省农业开发办下发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意见》(试行),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一县扶强一项优势产业的格局;三年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产业投资达到7.33亿元,共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198个;共扶持绿色水稻、绿色大豆种植89万亩,建设优质水稻、优质大豆、优质玉米基地240.9万亩,青贮玉米21.8万亩。通过扶持优势农产品发展,拓宽了项目区农产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优势产业新增产值86.6亿元,新增利税32.3亿元。
依靠科技进步,项目区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00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措施方面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66亿元;突出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其中,2001年开始实施建设的省农业科技园区,总投资达2.5亿元,经过四年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部分技术创新和示范项目对全省农业发挥了良好的导向和带动作用。2003年在嫩江、克东等6个县市进行大豆行间覆膜技术示范取得成功,今年将这项技术推广到22个大豆主产县,经初步测产,取得了平均亩增产30%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