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0日电 伊春的王海燕,是经营所的一名下岗职工。“当年,我想搞养殖,可连只羊都买不起……”往事重提,她潸然泪下。如今,在她所在的西林区干部帮扶下,她养牛121头、养羊263只,拥有饲料田1100亩、养殖厂房300平方米、酿酒厂一个,一座集种养加于一体的“海燕牧场”粗具规模。她因此成了全省“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脱贫致富的典型。
伊春扶贫解困始于1996年末,至1999年末为首轮。这一轮,伊春确定的7484个被帮扶户有5905户如期脱贫。2000年初至2002年末为第二轮,9864户被帮扶户中有9599户如期脱贫,脱贫率达97%。2003年初至2005年末为第三轮,2250户被帮扶户中有33户与市级领导结成对子,有676户与处级领导干部结成对子,有635户与科级干部结成对子。如今已有1788户实现脱贫,脱贫率为79%,超出计划9个百分点。
扶贫解困,伊春探索出了“承诺”、“写实”、“联系卡”、“三方签字”等制度。即:帮扶人对被帮扶户,要有脱贫时间承诺,未实现承诺者,不得提干,并取消当年奖金;帮扶人需如实填写为被帮扶户办了哪些实事,并由被帮扶户签字认可;被帮扶户持有帮扶人的联系电话,有困难可随时找帮扶人协调解决;被帮扶户是否已达脱贫标准,先由帮扶人认定,后由被帮扶户单位认同,再由被帮扶户认可。伊春还把扶贫解困纳入“一把手”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采取一票否决办法。
措施得力,真心实意“结穷亲”、“进穷门”也就成了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这个市的丰丽林场,共有5个贫困户。市里公布扶贫解困制度后,场党政班子成员当即与5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5名班子成员,先为他们筹措启动资金,后为他们解决生产所需物资,又为他们减免地税,还给了他们10条优惠政策。结果,5个贫困户当年实现收入4.8万元,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作为资源型城市,伊春扶贫帮困担子格外沉重。但这个市化压力为动力,在扶贫解困工作中创造了多项佳绩:2001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伊春召开现场会,首次在全省推广伊春经验;2003年2月,在全国农林水利系统工会全委会上,伊春作为唯一典型介绍了经验;在全省第一轮扶贫解困工程检查验收时,伊春是全省唯一的免检单位;2003年,在全省第二轮扶贫解困工程动员大会上,伊春的王海燕作为惟一的脱贫致富典型作了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