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0日电 刚进12月,气温骤降。大庆市龙凤区龙凤镇潘长安的家中,两棚春色,一室清冷。
北方人家,屋子里一般都是暖洋洋的,可老潘家却是温室里暖洋洋的,100多平方米的正房,尽管在窗外钉了塑料布,却依然有大片的窗花和细小的白色颗粒凝结在一起。原来,这里是老潘的无公害蔬菜加工车间,老潘说,室温太高,包裹好的净菜会产生“哈气”。
温室热,是为了蔬菜的健康生长;房间冷,是为了净菜的亮丽上市。
潘长安是绥化人,1997年来到大庆,在龙凤镇铁东村盖大棚种花卉时结识了43型温室发明人季庆瑞教授,于是一心养花的他改种了蔬菜。
铁东村在城乡结合部,以种菜为生的农民有150多户。每到卖菜时节,家家都要出两三个人,推着车、赶着车、拉着车、开着车到农贸市场摆摊儿。种菜时没计划,卖菜时又扎堆儿,不但价格上不去,有时还要将烂了的蔬菜倒掉。
一直在原单位里做领导工作的潘长安就琢磨,怎样才能让菜农的辛苦创出更高的效益?于是,蔬菜销售协会应运而生——150户菜农组成了联合体,老潘是会长,专门负责“庆瑞牌”无公害蔬菜的加工和销售。他给菜农承诺,只要是按照专家培训的方法,施用符合标准的肥料,通过科学仪器的检测,全部蔬菜都比市场价高出一角钱收购。不但价钱上去了,蹲市场的劳动力也节约了。
在铁东流行着一句话,“订单订单,谁订谁沾”。原来,几年前有一个企业和这个村联合种植番茄,结果有的农户贪图小利,在包装箱里放了石块和砖头,伤了企业的心。番茄被退回来了,村民们却管牵线搭桥的政府要损失。
信用如此危机,老潘做出这种承诺,靠的是什么呢?
“沟通、实惠、科学”是老潘的“六字箴言”。
沟通就是跟菜农勤“磨叨”。没事儿他就到各家各户去转悠,看看蔬菜的长势,听听农民的心声,讲讲自己的打算,知道菜农想啥、奔啥,也让菜农了解他的苦衷,大家劲儿都往一起使。
实惠就是要让农民多得点儿实惠。上区里寻求优惠政策,组织专家定期办班,统一建大规模的沼气池……老潘说,农民就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看不到实惠,说破天的好处也不能让他们动心。所以有啥新品种、特殊品种,他都是先拿自己的温室搞试验,成功了,赚钱了,再大规模推广。
有的农民为了高产,偷着使用化肥农药,“这样的菜一验就知道,我不收,他们也说不出啥。因为仪器是非常科学的,科学的就是公正的。所以也不会有人胡搅蛮缠,找我要损失。”
一天加工各种蔬菜一千多公斤,供应着大庆近十家大型超市,老潘还惦记着外地的“菜篮子”:“山东的菜能进咱这儿,咱的菜咋就不能走出去?往南方走不行,咱可以往北方走。距离近一点,菜就更新鲜。大庆的盐碱地种出的番茄适口感最好,如果销量大了,咱就单一发展番茄种植,将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更好吗?”
采访结束时,老潘接到了国家农业部农副产品展销会的邀请,将大庆的无公害蔬菜摆上全国人民的餐桌,老潘期待着那一天。